沈 復
課文導讀
沈復, 字三白, 號梅逸。 清代乾隆年間人, 工詩畫、 散文。 雖然出身于 “衣冠之家”, 讀過幾年書, 卻終生未進學中舉, 主要職業是習幕、 經商。 然而其人靈秀聰悟,于人于事皆重感情。 寫作本文時作者已46歲。
《浮生六記》 系沈復在嘉慶年間所寫的一部回憶錄 。 “浮生 ” 取一生浮蕩不定之義, 源自李白 《春夜宴季弟桃李園序》 中 “浮生若夢, 為歡幾何” 的慨嘆。 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題, 依次是 《閨房記樂》 《閑情記趣》 《坎坷記愁》 《浪游記快》 《中山記歷》 《養生記道》。 從現存的四記和后二記的標題可知全書主要有兩大內容: 1. 參與社會生活的艱辛, 家庭生活, 尤其是與妻子愛情生活的苦與樂。 由于作者受封建禮教浸染不深, 書中與妻子陳蕓相親相愛的感情溢于言表。 陳蕓會刺繡, 因而 “漸通吟詠”, 與丈夫趣味相投, 夫唱婦隨。 2. 記敘了游賞天下名山秀水的感悟以及種種藝術生活的樂趣。 作者生在山清水秀的蘇州, 家住滄浪亭附近, 在吳文化的熏陶下, 不僅愛讀書、 好書畫, 而且在盆景花木的侍弄、 經營與鑒賞方面頗有造詣, 常在旅游中用藝術家的眼光去評判名勝古跡, 并將大自然的清新之氣融入創作之中。 總之, 作者是一個對生活充滿熱情、 關愛他人、 體貼妻子, 又能師法造化、 享受山水的普通人。
在課文中, 沈復以生動的筆觸, 描述了童年時代 “見藐小之物必細察” 的物外之趣, 細膩地描繪了 “以蚊為鶴”、 “以蟲蟻為獸”、 “觀蟲斗”、 “捉癩蛤蟆” 的具體過程, 筆致生動, 情感真切, 使人在他假設的情景中盡興神游、 怡然自得, 喚起童真童趣, 享受物外之趣。
課文注譯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2),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3)之趣。
夏蚊成雷,私(4)擬(5)作群鶴舞于空中,心之所向(6),則或千或百,果然(7)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8)。又留蚊于素帳(9)中,徐(10)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鳴,作青云白鶴觀,果如鶴唳(11)云端,為之怡然(12)稱快(13)。
余常于土墻凹凸處,花臺小草叢雜(14)處,蹲其身,使與臺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15)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16)凸者為丘(17),凹者為壑(18),神游其中,怡然自得(19)。
一日,見二蟲斗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20)大物,拔(21)山倒樹而來,蓋(22)一癩蝦蟆,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23)吞。余年幼,方(24)出神,不覺呀然一驚。神定,捉蝦蟆,鞭(25)數十,驅之別院。
(1)〔稚〕幼小。(2)〔秋毫〕鳥類在秋天新生的羽毛,后用來比喻最細微的事物。(3)〔物外〕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4)〔私〕謙稱,我私下。(5)〔擬〕比擬。(6)〔所向〕所想象的。(7)〔果然〕確實是。(8)〔強〕通“僵”,僵硬。(9)〔素帳〕未染色的帳子。(10)〔徐〕慢慢地。(11)〔唳〕鳥鳴。(12)〔怡然〕安適的樣子。(13)〔稱快〕表示快意。(14)〔叢雜〕草木聚集雜生。(15)〔為〕動詞,看成是。(16)〔礫〕小石。(17)〔丘〕土山。(18)〔壑〕山溝。(19)〔怡然自得〕形容安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20)〔龐然〕龐大的樣子。(21)〔拔〕拔起。(22)〔蓋〕副詞,大概,原來。(23)〔為所〕文言中表被動的詞語。(24)〔方〕副詞,正。(25)〔鞭〕名作動,這里是用鞭子打的意思。
問題與探究
1. 本文寫的 “物外之趣” 是什么? 作者是怎么得到物外之趣的?
2. 文章最后一段中作者為什么要 “捉蝦蟆”? 為什么只是 “鞭數十, 驅之別院” 而沒有將蛤蟆打死?
文章鏈接
南人捕雁
王仁裕
雁宿于江湖之岸, 沙渚(2)之中, 動(3)計(4)千百。 大者居其中, 令雁奴(5)圍而警察(6)。
南人有采捕者,俟(7)其天色陰暗,或無月時,于瓦罐中藏燭,持棒者數人,屏氣潛行(8)。將欲及(9)之,則略舉燭,便藏之。雁奴驚叫,大者亦驚,頃之(10)復定。又欲前舉燭,雁奴又驚。如是(11)數四,大者怒啄雁奴。秉(12)燭者徐徐逼之,更(13)舉燭,則雁奴懼啄,不復(14)動矣。乃高舉其燭,持棒者齊入群中,亂擊之,所獲甚多。昔有淮南人張凝評事(15)話之,此人曾親采捕。
注釋:
(1) 〔宿于〕 宿, 棲息。 于, 在。 (2) 〔渚 (zhǔ)〕 水中小塊陸地。 (3) 〔動〕 往往。 (4) 〔計〕計算。 (5) 〔雁奴〕 雁群夜宿沙洲時, 在周圍專門警戒、 遇敵即鳴的雁。 (6) 〔警察〕 警戒、 放哨,動詞。 (7) 〔俟 (sì)〕 等到。 (8) 〔屏氣潛行〕 屏氣, 抑制住呼吸。 潛, 偷偷地、 暗中。 (9) 〔及〕到達。 (10) 〔頃之〕 不久。 之, 助詞, 湊足音節。 (11) 〔是〕 此, 這樣。 (12) 〔秉〕 拿。 (13)〔更〕 再。 (14) 〔復〕 再。 (15) 〔評事〕 官名。
譯文:
雁棲息在江河湖泊的岸邊, 水中的沙洲上, 往往成百上千。 頭雁住在雁群的當中,讓雁奴在外圍警戒放哨。
有獵捕群雁的南方人, 等到那天色陰沉昏暗, 或者沒有月光的時候, 在瓦罐中藏著火燭, 拿木棒的幾個人, 抑制住氣息偷偷行走。 將要到達雁群的時候, 就略微舉一下火燭, 隨即藏起它。 雁奴吃驚地大叫, 頭雁也受到了驚嚇, 不久又安定下來。 (捕獵的人) 又像先前那樣舉起火燭, 雁奴又受到驚嚇。 像這樣做法連續多次, 頭雁憤怒地叼啄雁奴。 拿著火燭的人慢慢地逼近雁群, 再舉起火燭, 雁奴害怕被啄, 不再報警了。 (捕獵的人) 就高高舉起火燭, 拿著木棒的人一齊沖進雁群中, 胡亂地擊打它們,捕獲的雁很多。 從前有個淮南人張凝評事講過這件事, 這個人曾親自捕過雁。
[綜合能力測試題]
一、 填空。
課文 《童趣》 選自 《_________》, 作者是_________代文學家_________。 課文詳細敘述了作者兒時以為有 “物外之趣” 的事情: 一是 “戲蚊于素帳” 看到 “_________”的景象; 二是 “觀蟲草間” 遇到 “_________” 的經過。
二、 下列加點詞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 )
A. 心之所向 B. 昂首觀之
C. 使之沖煙飛鳴 D. 項為之強
三、 下列句子中含通假字的一項是 ( )
A. 果如鶴唳云端 B. 又留蚊于素帳中
C. 為之怡然稱快 D. 項為之強
四、 下列語句中的 “之” 代 “大雁” 的一項是 ( )
A. 雁宿于江湖之岸
B. 則略舉燭, 便藏之
C. 持棒者齊入群中, 亂擊之
五、 翻譯下列語句。
1. 大雁居其中, 令雁奴圍而警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將欲及之, 則略舉燭, 便藏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古詩文中有很多表意精練的語句, 被當做成語保存到現代漢語中來。 試從文中摘錄這樣的語句, 并解釋其大意。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 “鶴唳” 是鶴鳴叫的意思, 你知道關于 “風聲鶴唳” 的成語故事嗎? 請簡單敘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 《南人捕雁》 一文末尾用一句話交代這個故事的來歷, 并說 “此人曾親采捕”, 這樣寫有什么用意?
上一篇:春夜洛城聞笛初中文言文閱讀|注解
下一篇:《論語》 十則初中文言文閱讀|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