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陳平貧賤時》鑒賞
(節自 《陳丞相世家》)
陳丞相平者,陽武戶牖鄉人也①。少時家貧,好讀書。有田三十畝,獨與兄伯居。伯常耕田,縱平使游學。平為人長,美色。人或謂陳平曰: “貧何食而肥若是?” 其嫂嫉平之不視家生產,曰: “亦食糠核耳②。有叔如此,不如無有。” 伯聞之,逐其婦而棄之。
及平長,可娶妻,富人莫肯與者,貧者平亦恥之。久之,戶牖富人有張負,張負女孫,五嫁而夫輒死,人莫敢娶,平欲得之。
邑中有喪,平貧,侍喪以先往后罷為助。張負既見之喪所,獨視偉平③,平亦以故后去。負隨平至其家,家乃負郭窮巷,以敝席為門,然門外多長者車轍。張負歸,謂其子仲曰: “吾欲以女孫予陳平。”張仲曰: “平貧,不事事④,一縣中盡笑其所為,獨奈何予女乎?”負曰: “人固有好美如陳平而長貧賤者乎?” 卒與女。為平貧,乃假貨幣以聘,予酒肉之資以納婦。負誡其孫曰: “毋以貧故,事人不謹。事兄伯如父,事嫂如母。”
平既娶張氏女,赍用益饒⑤,游道日廣。里中社,平為宰⑥,分肉食甚均。父老曰: “善,陳孺子之為宰。”平曰: “嗟乎! 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譯文】 丞相陳平,是武陽縣戶牖鄉人氏。在他年少時,家境貧窮,但他喜好讀書。家里僅有三十畝田,他只好與哥哥住在一起。他哥哥經常自顧耕田種地,任憑陳平去游學。陳平長得高大魁偉,儀表堂堂。有人問陳平說: “你家貧窮,不知你是吃什么長得這等胖而美的模樣?” 陳平的嫂子很嫉恨他不料理家中的生產,便氣沖沖地說: “也只是吃些糠糟吧,有這樣的小叔子,不如沒有。”陳平的哥哥聞聽到這些言語,便將其妻逐出家門而離棄了她。
到了陳平長大,可以娶妻的時候,富貴人家都不肯將女兒嫁給他; 貧窮人家的女兒,陳平又羞于娶之。過了很久,戶牖鄉有一富貴之人叫張負。張負有個孫女,已五次出嫁五次都死了丈夫,因而沒有人家敢娶她,陳平卻想得到她為妻。
只要縣中有喪事發生,陳平雖窮,但總是熱心幫助喪家治喪,常是最先前往,最后離開。張負在治喪場見到陳平,對他十分賞識。陳平也特意最后離去,張負便跟隨陳平到他家。只見陳家居住在城邊的窮巷之中,用一張破席當門。但是,門外卻有許多德高望重的人所坐車輛碾出的車輪印子。張負回家后,對他的兒子張仲說: “我想將孫女嫁給陳平。” 張仲說: “陳平很窮,他又不務農事,整個縣的人都笑他的所作所為,為什么惟獨你偏要將孫女嫁給他呀?” 張負說: “人品有如陳平那樣美好的人,難道會永遠貧賤么?” 因此,張負最終將孫女嫁給了陳平。因為知道陳平貧困,張負就把錢幣借給他作為聘禮; 孫女出嫁時,又給了他置辦婚宴的酒肉飯菜的資金。張負還告誡他的孫女說: “不要因為他貧窮的緣故,你就待他們不恭敬。事奉兄長猶如事父,事奉嫂子猶如事母。”
陳平娶了張氏女后,資用愈加富饒豐厚,因此,他的游學之道愈來愈廣。在里中社日,陳平作為主持人,他給人們分割肉食很公平。父老鄉親們都稱贊他說: “很好呀! 陳家這小子為主持人。” 陳平說: “哎呀! 假使我陳平得到主宰天下的事,也會像分肉一樣公平哩!”
【鑒賞】 陳平 (?—前178),為劉邦的重要謀士,曾建議用反間計使項羽去謀士范增,并以爵位籠絡韓信,為劉邦所采納。漢朝建立,封曲逆侯。惠帝、呂后時任丞相,因呂氏專權,不治事。呂后死,他與周勃定計,誅殺呂產、呂祿等諸呂王,迎立文帝,任丞相。但他少年時,卻家貧得只能食糠秕。本文記述的就是陳平少年時代貧賤的生活。
首先,寫陳平家貧,但好讀書。其兄自己苦耕,讓他外出游學。因他身材高大魁偉,引出其嫂的不滿,認為他只配食糠秕,不事生產,不如沒有此人。其兄聽說后,將其嫂逐而棄之。表明其兄對陳平的手足之情與鼓勵其弟讀書游學的超人之處。
其次,寫陳平娶妻的過程。陳平長大,到娶妻年齡,但因貧窮,加上他不事生產,只是熱心幫助村中有喪事的人家治喪以混飯吃,沒有人愿將女兒嫁給他。獨有一富豪張負,因其孫女五嫁而夫輒死,無人敢再娶她,又見陳平人品好,身材魁梧,陳平也愿娶其孫女,就將孫女嫁給他。因陳平家貧,張負借錢給他作聘禮,又給他置辦婚宴的資金,并對其孫女講: “毋以貧故,事人不謹。”
最后,寫陳平婚后的作為。因資財漸豐,游學日廣,所得日多。在他主持里中社日期間,分肉公平,辦事公道,深得大家的擁護。陳平也感慨地說: “假如我今后能主宰天下的事務,我同樣會公平、公道地辦事!”表達了他的志向。
文章緊扣陳平娶妻之事,寫盡他的窮愁潦倒,也展現了他與眾不同之處及其高遠的志向。選材典型,記敘順中有曲,描寫有言有行,有正有側,較好地展示出陳平青少年時代的形象及其抱負。
注釋
①陽武:古代縣名,故城在今河南原陽縣東南。戶牖鄉:地名,在今河南開封縣東北。②糠核: 粗糙的食物。③獨視偉平: 見陳平便喜歡其奇偉之處。④不事事:不務生產的事情。⑤赍: 本意為把東西送給人,此處當資財講。⑥宰: 主持人。此為主刀分肉者。
上一篇:《史記·孔子世家第十七·魯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蓋年三十矣.》鑒賞
下一篇:《史記·孔子世家第十七·其后定公以孔子為中都宰[1],一年,四方皆則之[2].》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