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張九齡·感遇十二首(其七)》
【唐】張九齡
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
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
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
運命難所遇,循環不可尋。
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
【注釋】
豈伊二句:意謂橘林之所以經冬常綠,并不是由于南方氣候的溫暖,而是因為橘的特性不怕風霜。伊:語助詞。歲寒心:猶言耐寒的特性。薦:進奉。阻重(chong)深:被阻隔在深遠之地。運命二句:由橘到人,感慨自己的政治遭遇。循環:指命運否泰的交替。不可尋:找不出它的道理。徒言二句:《說苑·復恩》:“夫樹桃李者,夏得休息,秋得食焉。”此反用其意,謂人們只知樹桃李可以成蔭,而不知丹橘終冬不凋,遠勝桃李。樹:種植。陰:同“蔭”。
【鑒賞導示】
張九齡被貶后,李林甫、牛仙等人在朝,極受唐玄宗寵信,正直人士受到排擠打擊。他是南方人,橘是南方植物,而被貶之地荊州的江陵,即古楚國的郢都,又是著名的產橘之地。屈原曾歌詠橘樹“獨立不遷”的特性。這首詩有感于朝政的紊亂和個人的身世遭遇,故因物寓志,以橘自比,而以桃李影射當權得勢的小人。
【鑒賞】
這首詩以丹橘自喻,抒發了作者雖懷高才美德卻無法為國效力的哀怨。
首二句,詩人以南國橘子樹為喻,頗為得體。橘子樹經冬不凋,正是他自己憂國憂民之心猶存的生動寫照。詩中以果實代樹,使“丹橘”與“綠”相配,既可以增強文字的色彩,又能將詩人的德才比擬得更加形象。三四句承上,自問自答,用帶有辯駁性的反詰句,闡發哲理,引人思考,接著以力排眾議的自答結束,跌宕起伏,頓挫有致。五六句意思是說,橘子本可進獻客人,怎奈山重水深,道路阻隔,無法陳獻。這里寄托著詩人的無限感慨,嘆橘實是艾怨自己。這兩句承上啟下。七八句由上文寫橘子的遭遇。詩人感到命運的好壞因機遇而不同,至于為什么不同,詩人也無法考究。這是詩人對自己遭遇的解釋。從中可以品味出詩人內心的怨傷情緒,而在表現方式上卻不露憤怨的痕跡。末尾二句,緊承前句談及的命運問題,表面看,是嘆息丹橘遭棄、桃李得寵的現象,實則是道出了賢材不得用世的不平,發人深思,余韻深長。
總之,本篇以物喻人,雙關到底,委婉托諷,語淡意深,耐人尋味,不愧是千古傳誦的佳作。
【鑒賞要點】
[1]名句:“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2]風格清麗情深。[3]采用比興、雙關等手法。[4]語言含蓄、深沉,耐人尋味。
上一篇:《【唐】溫庭筠·過陳琳墓》高考古詩鑒賞
下一篇:《【元】馬致遠·天凈沙·秋思》高考古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