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太史公》鑒賞
余讀《孟子》書[1],至梁惠王問[2]“何以利吾國”[3],未嘗不廢書而嘆也。曰:嗟乎,利誠亂之始也[4]!夫子罕言利者[5],常防其原也[6]。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7]”。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異哉!
【段意】 以作者論贊為全傳之序,說明追逐利益是禍亂之根,罕言利才是防亂之本。
注釋
[1]《孟子》: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戰國時孟子及其弟子萬章等著。主要記錄孟子的言行,包括他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和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現存七篇,另有《外書》九篇,已佚。[2]梁惠王:即魏惠王,戰國時魏國國君,名䓨(ying),公元前369—前319年在位。 因從故都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故稱梁惠王。[3]何以利吾國:語出《孟子·梁惠王上》。[4]利誠亂之始:追逐利益,的確是社會動亂的根源。[5]夫子:對孔子的尊稱。夫子句語出《論語·子罕》:“子罕言利,與命與仁。”罕:極少。[6]原:指引起社會動亂的根本因素。[7]放于利二句:語出《論語·里仁》。放(fang):依傍。
上一篇:《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太史公》鑒賞
下一篇:《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孟軻[1],鄒人也.》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