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韓愈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11)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12)之不以其道(13),食之不能盡其材(14),鳴之而不能通其意(15),執(16)策而臨(17)之,曰:“天下無馬!”嗚呼(18)!其真無馬邪(19)?其(20)真不知馬也!
【注釋】選自《昌黎先生集》卷十一。韓愈(768年—824年),唐文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西)人。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有《昌黎先生集》。說,一種文體,可以發表議論,也可以記事,都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
〔伯樂〕名孫陽,春秋時人,擅長相馬。
〔祗〕同“衹”,只是,僅僅。
〔駢(pián)死于槽櫪(lì)之間〕和一般的馬同死在馬廄里。駢死,并列而死。駢,兩馬并駕。槽,喂牲口用的食器。櫪,馬棚。
〔不以千里稱〕不被人稱作千里馬。
〔一食〕吃一頓。
〔或〕有時。
〔食(sì)〕通“飼”,喂。下文“而食”、“食之”的“食”,均同此。
〔外見(xiàn)〕表現在外面。見,通“現”。
〔且〕則,承接連詞。
(11)〔等〕等同,一樣。
(12)〔策〕馬鞭,這里作動詞用,指鞭策,驅使。
(13)〔以其道〕按照策千里馬的方法。以,按照,根據。道,原則,方法。
(14)〔盡其材〕竭盡它的才能。材,通“才”。
(15)〔通其意〕通曉它的意思。
(16)〔執〕握。
(17)〔臨〕面對。
(18)〔嗚呼〕表示驚嘆,相當于“唉”。
(19)〔邪〕和下句的“也”都同“耶”,表示疑問,相當于“呢”。
(20)〔其……其……〕是……,還是……。表示選擇的句式。
【譯文】世上有了伯樂,然后才能發現千里馬。千里馬常有,可是伯樂卻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出色的馬,也只是辱沒在庸夫的手里,和凡馬一樣死于馬槽之間,不能因日行千里而出名。
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有時能把一石小米全吃了。飼馬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因而不把它作為千里馬來喂養。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本領,但由于吃不飽,力氣不足,因而能力與特長不能表現出來。這樣想要它同普通的馬一樣尚且做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駕馭它,不能用正確的方法;飼養它,又不能滿足它的食量;聽到它的嘶鳴,又不能理會它的意思,卻拿著鞭子面對它說:“天下沒有好馬!”唉! 是真的沒有好馬呢,還是真不能識別好馬呢!
上一篇:《唐·李商隱·馬嵬(其二)》原文注解與大意翻譯
下一篇:《宋·梅堯臣·魯山山行》原文注解與大意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