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懺悔錄》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古羅馬奧古斯丁著。奧古斯丁是古代基督教主要作家之一,基督教神學的大師。他的思想在天主教和基督教中都有極深遠的影響。本書也可作為奧古斯丁的自傳看,書中不僅記述了他的思想轉變經過,也表達了他對重大神學問題和哲學問題的看法。本書中文本根據巴黎“文學”出版公司1926年版譯出,商務印書館1963年出版,1981年第2次印刷。《懺悔錄》原名“Confessiones”,古典拉丁文本作“承認、認罪”解,但在教會文學中,轉為承認神的偉大,有歌頌的意義。作者本來著重后一層含義,即敘述一生所蒙天主的恩澤,發出對天主的歌頌。但世人一般注重了前一層含義,因此我國過去都稱此書為“懺悔錄”,在歐洲“懺悔錄”已成為自傳的另一名稱。本書共13卷,以內容而言,分為兩部分,卷1至9卷,是記述作者出生至33歲母親病逝的一段歷史。卷10至卷13,是寫作者寫此書時的情況。本書寫成的年代大約為公元400年左右。第1卷,除歌頌天主內容外,記述初生至15歲的事跡。第2、3卷記述青年時期及在迦太基求學時的生活。第4、5卷記述赴米蘭前的教書生涯。第6、7卷記述思想轉變過程,第8卷記述一次思想斗爭的起因、經過與結果。第9卷記述皈依基督教后至母親病逝時一段事跡。第10卷分折寫本書時的思想情況。第11、13卷詮釋《舊約創世紀》第一章,瞻仰天主六日創世的工程,在歌頌天主中結束全書。作者在書中不僅流露出真摯的情感,而且對自己的行動和思想作了非常深刻的分析,文筆細膩生動,別具風格,成為晚期拉丁文學中的代表作,列為古代西方文學名著之一。
上一篇:《德伯家的苔絲》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性別與氣質》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