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學》的主要內容,《仁學》導讀
《仁學》是清末維新派重要哲學著作。譚嗣同撰。光緒二十二年(1896)在南京寫成后,作者自藏其稿。以副本交梁啟超,曾在朋友中傳閱。戊戌被難后,副本由梁啟超攜至日本。于光緒 二十四年十一月 (1899年1月)在《清議報》上陸續刊出,分十三次刊完,但內容有節刪。較《清議報》略后,上海《亞東時報》也于光緒二十四年十二月二十日(1899年1月31日)起分14次將該書陸續刊出。據湯志鈞考證:《亞東時報》本源自唐才常所藏該書真本或抄本;《清議報》本源自梁啟超所藏該書副本。兩版本的文字內容有歧異。該書最早的單行本是“國民報社”本,1901年10月10 日在東京印行,鉛字排印,平裝一冊。其次為 《清議報全編》 本,1902年由橫濱新民社印行出版,該本不是《清議報》所刊《仁學》的匯排,而是據梁啟超所藏該書副本重印,凡《清議報》刪節、誤植、重復部分,都予以改正。另有二種在日本印刷的鉛字排印本,系據“國民報社”本重印。1954年三聯書店出版《譚嗣同全集》所收 《仁學》 即據以上這個版本。
譚嗣同 (1865—1898),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湖北巡撫譚繼洵之子,少師從湖南著名學者歐陽中鵠,博覽群籍。1884年入新疆巡撫劉錦棠幕。曾游歷祖國各地,足跡遍西北、東南十余省。察視風土民情,結交名士豪杰。慨嘆“風景不殊,山河頓異,城郭猶是,人民復非。”決心變法圖強。發揮王夫之“道不離器”之說,以“器既變,道安得獨不變?”為變法依據。甲午后,憤中國積弱不振,在瀏陽設算學館,開湖南維新之風。1896年入資為候補知府,在南京候缺,發奮著《仁學》。次年回湖南協助陳寶箴、黃遵憲等創設長沙時務學堂,倡議開礦,修鐵路等新政。后又設立 “南學會”,任《湘報》主筆,宣傳變法,抨擊舊政。1898年8月以翰林侍讀學士徐致靖推薦入京,任四品軍機章京,參與新政。戊戌政變后被捕入獄,9月28日與林旭等六人在北京菜市口殉難,為“戊戌六君子”之 一,時年僅34歲。其著作由后人編為 《譚嗣同全集》。
《仁學》是譚嗣同的代表作,全書分2卷,近5萬字。其內容可分為哲學思想和社會政治思想二大部分。哲學思想部分首列界說 (定義)27條,說明世界是由物質的原質所構成,世界的主體是“仁”,“仁”是萬物之源。“仁”的基礎是 “以太”,“以太”充塞宇宙,無所不在,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仁” 的基本內容是“通”,“仁”以 “通”為第一義。“通”則是事物間平等的溝通和聯系。根據 “仁”的哲學和 “仁—通—平等”的體系,《仁學》的社會政治思想部分集中抨擊了封建專制制度和封建的倫理道德。指斥二千年來的封建專制制度是“大盜之政”,專制君主是“獨夫民賊”。根據黃梨洲、王船山 “民貴君輕”、“民本君末”的思想,提出 “民可舉君,亦可廢君”。否定了君權神授。更可貴的是指出了封建的“三綱五常”說是專制制度的基礎,是 “上以制其下” 的工具,不但 “無復人理”,而且“關其口,使不其昌言,及并錮其心,使不敢涉想。”足以“破其膽,而殺其靈魂”。為此號召人們沖決君主、倫常、利祿、俗學、天命、佛法等各種各樣的網羅。
《仁學》雜糅釋、儒、道、墨各家及西方自然科學和社會政治學說組成“仁”的哲學,其體系雖然比較龐雜,科學與宗教、唯物與唯心兼容并蓄。但字里行間處處顯露出維新派求異鶩新的勇氣與膽識。它提出的“以太”是近代中國哲學史上一個物質性或接近物質性的概念,是一種不依賴人類主觀意識而獨立存在的客觀物質,是一種活潑的、運動的、具有內在生命的宇宙基本單位,這就為肯定世界的物質性、運動性奠定了基礎。該書關于一切事物“相通”的看法,也表明作者對事物的矛盾、運動、變化、發展有了聯系的、辯證的認識。《仁學》試圖用一個基本的物質元素為基礎,來說明客觀世界,構筑龐大的理論體系,這在以往的哲學家和哲學著作中也是少見的。《仁學》對專制制度和封建倫理道德的批判也是尖銳深刻的。在中國民主思想的發展史上,主張“民貴君輕”的不乏其人,指斥君主專制制度弊病的也大有人在,但沒有人像譚嗣同那樣大膽直接地抨擊君主專制,也沒有一部著作像《仁學》那樣能把“三綱五常”作為專制統治的基礎,作為禁錮人們頭腦心志的枷鎖而加以抨擊。把封建的倫理道德與封建的政治統治聯系起來一起批判,是《仁學》的特點與貢獻。
《仁學》號召人們沖決一切網羅,它在一定程度上反對清朝的腐朽統治,越出了改良思想的藩籬,對當時及以后的中國社會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它對辛亥革命時期中國資產階級的反清革命思想有一定的啟迪作用。如鄒容在寫《革命軍》時摘抄了《仁學》中抨擊君主專制的不少詞句。革命派編著的反清革命文集 《黃帝魂》一書,非但輯錄不少《仁學》中批制專制制度的內容,有的文章還赫然以《君禍》二字為題。梁啟超曾高度評價《仁學》一書,說其“盡脫舊思想之束縛,戛戛獨造,則前清一代,未有其比也。”“區區一卷,吐萬丈光芒。”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
對《仁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版本和哲學思想內容的性質諸問題上。1963年湯志鈞在《學術月刊》第5期發表了 《仁學版本探源》一文,對《仁學》的各種版本溯源探賾,做了有益的工作。對《仁學》中譚氏哲學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其哲學體系以太說屬唯心主義還是唯物主義的爭論,這些研究和爭論促進了對《仁學》 及譚嗣同思想研究的深化。
參考文獻
- 1.蔡尚思、方行:《譚嗣同全集》,三聯書店,1954。
- 2. 湯志鈞:《仁學版本探源》,見《學術月刊》1963年第5期。
- 3. 李澤厚,《中國近代思想史論》,人民出版社,1979。
- 4. 孫長江、張立文: 《論譚嗣同》,《中日近代人物論叢》 第176頁
- 《歷史研究》1965年第3期。
上一篇:《人間詞話》的主要內容,《人間詞話》導讀
下一篇:《傷寒論》的主要內容,《傷寒論》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