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二章)
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圣人執一為天下式(11)。不自見,故明(12);不自是(13),故彰;不自伐(14),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長(15)。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16)。(二十二章)
上士(17)聞道,勤(18)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19);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20)。故建言(21)有之:明道若昧(22),進道若退,夷(23)道若颣(24),上德若谷(25),大白若辱(26),廣德若不足,建(27)德若偷(28),質真(29)若渝(30),大方無隅(31),大器(32)晚成,大音希(33)聲,大象(34)無形。道隱無名(35)。夫唯道,善貸且成(36)。(四十一章)
禍兮,福之所倚(37);福兮,禍之所伏(38)。孰知其極(39)?其無正(40)。正復為奇(41),善復為妖(42)。人之迷,其日固久(43)。是以圣人方(44)而不割(45),廉(46)而不劌(47),直而不肆(48),光而不耀(49)。(五十八章)
其安(50)易持(51),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52),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5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六十四章)
天之道(54),其猶張弓(55)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 唯有道者。(七十七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56),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57)國之垢(58),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59),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七十八章)
【注釋】斯:則,就。
惡:丑,長得難看。
已:表確定語氣。
形:這里指在比較和對照中顯現出來。
盈:通“呈”,呈現。
音聲:樂器奏出來的聲音和人唱出來的聲音。
曲則全:委曲反而能保全。
枉則直:彎曲反而能伸直。
敝:破舊,壞。
執一:守身,潔身自愛。執,堅守。一,指自身。
(11)式:標準,表率。
(12)不自見,故明:不自我表現,反而更能顯出自己。
(13)是:正確。這里是認為正確的意思。
(14)伐:與下面的“矜”都是夸耀的意思。
(15)長(zhǎng):長進。
(16)誠全而歸之:意思是,如果能夠按照古語去做,那么,保全自身的效驗確實就會在他身上體現出來。之,指這樣做的人。
(17)士:在先秦原為最低級的貴族階層,后來游離出來成為有知識有技藝的人,差不多相當于現在的知識分子。老子把這些人按照對“道”的不同認識和態度,分為上、中、下三等。
(18)勤:努力,盡心盡力。
(19)若存若亡:指將信將疑,迷惑不解。
(20)不笑不足以為道:道不被人嘲笑就不成其為道了。意思是,因為“道”和具體的事物不同,它微妙難識,隱藏在現象背后,因而總是被一些淺薄的人嘲笑。
(21)建言:立言,也就是著書立說。這里泛指老子之前的古書。
(22)昧:暗。
(23)夷:平。
(24)颣(lèi):絲線上的疙瘩。這里是不平的意思。
(25)上德若谷:高尚的德像凹下的山谷。
(26)辱:污垢。
(27)建:通“健”,剛健。
(28)偷:茍且,懈怠,松懈疲弱。
(29)質真:純真的德。質,誠信。真,即“德”。
(30)渝:改變。這里有背棄的意思。
(31)隅:角。
(32)大器:指大用之才,全才。器,才能。
(33)希:通“稀”,少,這里指聲音很小。
(34)象:形象。
(35)道隱無名:大道就像大音、大象一樣,無聲無形,就好像隱藏起來了,所以人的感官無法把握它,因此也無法給它命名。隱,隱藏。名,名稱。
(36)善貸且成:善于輔助萬物并使它完成。貸,施與。成,成就,成全。
(37)倚:依靠。
(38)伏:隱伏。
(39)極:終極,究竟。
(40)無正:沒有定準。正,準則。
(41)奇(jī):邪。
(42)妖:不善,惡。
(43)人之迷,其日固久:人們對于正邪、善惡可以相互轉化的迷惑已經很久了。
(44)方:方正。
(45)割:傷。
(46)廉:棱角。
(47)劌:刺傷,劃傷。
(48)肆:放縱自己,侵犯別人。
(49)耀:炫耀。
(50)安:安定,穩定。
(51)持:保持。
(52)泮(pàn):融解,消解。
(53)累土:一筐土。累,通“蔂”,裝土的筐子。
(54)天之道:自然的規律。
(55)張弓:給弓上弦。
(56)勝:超過。
(57)受:承受。
(58)垢:通“詬”,恥辱。
(59)不祥,災禍。
【譯文】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這就有丑的觀念同時存在了;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惡的觀念也就同時產生了。有和無相互對立而產生,難和易相互對立而完成,長和短相互對立而形成,高和低相互對立而包含,音和聲相互對立而和諧,前和后相互對立而隨順。(二章)
委曲反而能保全,彎曲反而能伸直,低洼反而能充盈,破舊反而能生新,少取反而能多得,貪多反而會迷惑。所以,“圣人”堅守“道”,并把它作為行事的準則和天下的表率。不自我顯示,反而能顯明;不自以為是,反而能顯著;不自我夸耀,所以能有功勞;不自高自大,所以有長進。正因為不跟人爭,所以天下沒有誰能爭得贏他。古人所說的“委曲反能保全”等話,哪里能是假話呢?它實實在在是能夠做到的。(二十二章)
上等士人聽見“道”的道理,就努力實施;中等士人聽見“道”的道理,有時相信,有時懷疑;下等士人聽見“道”的道理,就大加嘲笑。不被嘲笑,就算不上真正的“道”了。所以古來通常有這樣的說法:明顯的“道”,好像很暗昧;前進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像崎嶇;崇高的“德”,好似低下的山谷;最潔白的好像有污垢;廣大的“德”,好像不足;剛健的“德”,好像怠惰的樣子;誠實的“德”,好像背棄;最方正的反而沒有棱角;最重的器物總是最后才完成;最大的樂聲聽起來反而少有聲音;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見形體。“道”隱微而沒有名稱。只有“道”,善于輔助萬物而且成就萬物。(四十一章)
災禍啊,幸福正依傍在它旁邊;幸福啊,災禍也正隱藏在它之中。誰知道它們的終極?它們并沒有一個定準。正可能隨時轉變為邪,善可能隨時轉變為惡。人們對此迷惑不解,已經有很長的時日了。所以有“道”的圣人方正但不傷人,銳利但不至于把人刺傷,直率卻不至于沖撞冒犯別人,明亮但不顯得刺眼。(五十八章)
事物穩定時就容易掌握,事物還沒有出現變化的跡象時,容易打主意;事物脆弱時容易分解,事物還微小時容易打散。要在事情還沒有發生變化時就把它做好,要在混亂還沒有產生時就把它治理好。合抱的大樹,是從細小的萌芽生長起來的;九層的高臺,是從一筐筐土開始堆積而成的;千里的遠行,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的。人們做事情,總是在快要成功的時候就失敗;如果在事情要完成的時候也能像事情開始時那樣謹慎,就不會有失敗的事情了。(六十四章)
自然的法則,豈不像弓拉開了弦一樣嗎?弦位高了,就把它壓低一些;弦位低了,就把它拈起來一點;弦長有多余的,就加以減少,不足的則加以補充。自然的規則,是減少有余的,用來補充不足的。人類社會的現實法則,就不是這樣了,它是剝奪不足的,用來供奉有余的。誰能夠把有余的拿來供給天下不足的?只有有“道”的人才能如此。(七十七章)
世界上的事物沒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是攻擊堅硬的東西,沒有什么能勝過水的,這是因為沒有任何東西能夠代替水。弱能勝強,柔能勝剛,天下的人沒有不懂這個道理的,但是沒有人能夠遵循它。因此有“道”的圣人說:“承擔國家的屈辱,這才能叫做國家的君主;承擔國家的災難,這才配做天下的君王。”這些正面的話聽起來卻像是反面的話一樣。(七十八章)
上一篇:《唐·韓愈·祭十二郎文》原文注解與大意翻譯
下一篇:《戰國·屈原·離騷(節選)》原文注解與大意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