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懸錦帶佩吳鉤(1),走馬曾防玉塞秋(2)。
莫笑關西將家子(3),只將詩思入涼州(4)。
【注釋】
(1)吳鉤:一種吳地出產的寶刀,頭部呈彎曲狀,形略似鉤。
(2)玉塞:玉門關。防秋:防敵。指敵人經常在秋后牛馬膘肥后入侵掠奪。
(3)關西將家子:指詩人自己。李益為武威人,本為“隴西將家子”。今寫“關西”,指函谷關以西,包括陜西、甘肅境地,說得更為含蓄。
(4)詩思:詩情。涼州:治所在姑臧(今甘肅省武威縣)。因武威此地“金行其地,是故寒冷”,全年平均氣溫只有七八攝氏度,故名“涼州”。
【賞析心得】
這首詩是作者步入老年,尋夢故鄉,自敘經歷,抒寫感慨的佳作。
“腰懸錦帶佩吳鉤”,作者回想少年時腰懸錦帶、身佩吳鉤。當年風流倜儻、英勇英俊的“關西將家子”,形象鮮明,躍然紙上。“走馬曾防玉塞秋”,第二句緊接著回憶自己馳騁邊塞,足以自豪的戰斗經歷。當年邊境多事之秋,每遇秋高氣爽,牛馬驃肥季節,北方游牧民族就來擾亂掠奪,詩人躍馬揚鞭,參加玉塞防秋戰斗,保境安民,義無反顧。最后兩句,“莫笑關西將家子,只將詩思入涼州”,這才觸及到詩人要點的題意。表面上看,這兩句語調輕松,風流灑脫。意思是說,別笑我這個關西將家后代,晚年只是將詩意帶回故鄉,似乎是略帶調侃,孤芳自賞。深入思索,作者另有寓意。“關西”,指函谷關(今河南省靈寶縣東北農澗王垛村)以西,古代素有“關西出將,關東出相”之說,詩人文武雙全,將相之才,素有抱負,久經沙場、南征北戰,希冀建功。然而,現實殘酷,壯志難酬。李益雖二十一歲即登科進士,但仕途頗為坎坷,早年僅任鄭縣尉之類小官職,其后棄官而去,游歷燕、趙之間,在藩鎮帳下任幕僚長達十八年。待到憲宗即位,召他進京,李已年將花甲,夕陽雖好,只是黃昏,難有作為。平生一腔熱血,換來的是無可奈何的苦澀和深沉的感慨。最后,他終于認識到,究其一生,也只有“天山雪后海風寒,橫笛偏吹行路難”(《從軍北征》)“烽火高飛百尺臺,黃昏遙自磧西來”(《暮達回樂峰》)“邊霜昨夜墮關榆,吹角當城漢月孤”(《聽曉角》),將自己那些雄壯的邊塞詩留傳后世,留給涼州了。
上一篇:常建《戲題湖上》描寫悠閑自得垂釣唐詩
下一篇:賀知章《采蓮曲》寫景抒情唐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