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汲黯矯詔發倉粟》鑒賞
(節自 《汲鄭列傳》)
汲黯字長孺,濮陽人也①。其先有寵于古之衛君②。至黯七世,世為卿大夫。黯以父任,孝景時為太子洗馬,以莊見憚③。孝景帝崩,太子即位,黯為謁者④。東越相攻⑤,上使黯往視之,不至。至吳而還⑥,報曰: “越人相攻,固其俗然⑦,不足以辱天子之使⑧。”
河內失火⑨,延燒千余家,上使黯往視之。還報曰: “家人失火,屋比延燒⑩,不足憂也。臣過河南(11),河南貧人傷水旱萬余家(12),或父子相食,臣謹以便宜(13),持節發河南倉粟以振貧民(14)。臣請歸節伏矯制之罪(15)。”上賢而釋之,遷為滎陽令(16)。
【譯文】 汲黯字長孺,是濮陽人氏。他的祖先從前在衛國君主那里很得寵。一直到汲黯這代,已連續七代做卿大夫。汲黯因其父親的蔭庇,在漢景帝時做了太子洗馬,因為行事嚴謹被上下所敬重。漢景帝死后,太子 (劉徹) 即位,汲黯做了執掌禮賓的官。東越 (閩越和甌越之間) 發生戰亂,求救于漢廷,皇上 (武帝) 派汲黯前往那里視察,他沒到東越那里。走到吳地就返回來報告說:“越人相互攻擊,是他們本來的習俗使然,不配煩勞天子的使者。”
河內地界遭火災,火勢蔓延而焚燒了千多家住房,皇上派汲黯前往視察災情。汲黯去后回朝報告說: “一般人家不慎失火,房屋毗連大火蔓延焚燒,這事不足以憂患。我路過河南地界時,見河南貧困的百姓遭受到水災、旱災創傷的有一萬多家,出現了父子相食的情況。我謹慎地為方便省事起見,就憑手持的符節,散發河南糧倉中的糧食來賑救受災的貧苦民眾。現在,我回朝歸還符節,情愿接受 ‘假傳圣旨’ 的罪行。” 皇上認為汲黯很有才能,辦得好,因而開釋了他,并遷他做滎陽縣的縣令。
【鑒賞】 汲黯 (?—前112),西漢濮陽 (今河南濮陽西南) 人,字長孺。武帝時,任東海太守,繼為主爵都尉。好黃老之術,常直言勸諫,并反對漢武帝反擊匈奴貴族的戰爭。后出任淮陽太守,在任十年死。本文寫他假傳漢武帝的詔書,開倉放糧,賑濟災民的故事。
文章先簡介汲黯身世,及他視察東越相攻的情況,然后重點寫他視察河內火災的情況。因河內失火,延燒千余家,漢武帝派汲黯去調查。汲黯轉來后,向漢武帝報告,認為火災不足憂,很快可以安頓災民。而河南的窮苦百姓遭遇水災、旱災,有一萬多家,有的甚至父子相食。為了救災,汲黯不經請示皇帝,便矯詔 (假傳圣旨),開河南倉庫,放糧救濟災民。為此,他請求漢武帝治他“矯詔” 之罪。漢武帝不僅未治罪,還稱贊他 “賢”,遷他為滎陽縣令。這件事可謂小之又小,從中卻可看出汲黯為官之正,心中有百姓,寧愿丟官服罪,也要救濟災民。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漢武帝的寬容與賢明。這樣,君臣結合,才能開創漢武帝一世之偉業。
注釋
①濮陽:地名,即今山東省鄄 (juan)城縣。②其先:他的祖先。古之衛君: 從前衛國的君主。③太子洗(xi) 馬: 太子宮中的官職,其職是太子出行時的乘馬先驅。以莊見憚: 因為行事嚴肅,頗被上下所敬重。莊,端肅、威嚴; 憚,有所顧忌而不敢放肆。④謁者: 郎中令屬官,執掌接待賓客、通報洽商之事。⑤東越相攻: 東越,指當時的閩越和甌越。武帝初年,閩越發兵攻東甌,東甌求救于漢廷。⑥吳: 此指會稽郡地界。當時會稽郡轄吳縣,又是從前吳王濞的封地,所以概稱為吳。⑦固其俗然: 本來他們的習俗就是這樣。⑧不足以辱天子之使: 不配煩勞天子的使者。辱,煩擾、屈辱。⑨河內: 本為黃河以北的總稱,古代帝王都城,多在河東、河北一帶,所以當時稱河北為河內,河南為河外。漢代設置河內郡,約有今河北省南端一部分,山西省東南部及河南省黃河以北地區。⑩屋比: 房屋毗連緊接。(11)河南: 即河外,漢時設郡。河南郡在河內郡的西南,汲黯從長安去河內當經過河南,所以他報告說,“過河南”。(12)傷水旱: 遭受水災和旱災的損害。(13)謹以便宜: 謹慎地為方便省事起見。(14)持節: 手中拿著符節 (京官受命外出的憑據)。振: 救濟。(15)伏: 接受。矯制: 即矯詔,假傳圣旨。(16)滎陽: 今河南滎澤縣西南。
上一篇:《史記·冒頓弒父擊東胡》鑒賞
下一篇:《史記·張騫使西域》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