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立之·第四橋》全詩閱讀答案|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蕭立之
自把孤樽擘蟹斟,荻花洲渚月平林。
一江秋色無人管,柔櫓風(fēng)前語夜深。
這首小詩題曰“第四橋”,然并不寫橋,味其詩意,實寫夜泊第四橋。詩寫得頗有情趣。首句是詩人描繪的自我形象。孤,是人孤,方覺手中酒杯亦孤。“獨酌無相親”,難免不產(chǎn)生煢煢孑立的凄涼之感,所以句中著一“孤”字。然而,橋畔、舟前,景物宜人:荻花(生于水邊狀似蘆葦?shù)囊环N植物)洲渚(《爾雅·釋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月灑平林,波靜秋江,柔櫓咿呀,微風(fēng)披拂,都使人領(lǐng)略到一種詩意美,所以詩人情緒又并不低沉,而是興致勃勃,擘蟹下酒,自斟自酌,樂在其中。這位瀟灑脫略的詩人形象,便躍然紙上了。
四句詩中景物描寫占了三句。三句之間乃是遞進的關(guān)系:隨著詩人飲酒、微醺、將入醉鄉(xiāng)而逐漸加濃景物的擬人化色彩。首句,詩人剛剛把住酒杯,留意尋覓四周,看到近處的荻花洲渚,遠處的一抹平林,沐浴在皎潔月華中,頗有一種清俊疏朗之美。這還是客觀的寫生。下句,在隨風(fēng)微漾的舟中,詩人觀賞身旁秋江碧波,感到分外幽寂,不由道:“一江秋色無人管。”江本無須人管,卻以為要管而竟無人管,言外之意,當是碧江秋色應(yīng)有人賞而竟無人賞。此時,詩人似已微醺。景色之中,已略著擬人化的色彩了。末句,詩人沉醉欲眠,玉山將頹,于朦眬恍惚之中,耳畔不停地響著柔櫓的咿呀聲(船家乘著月白風(fēng)清,又在悄悄搖船前行了),因思道:是櫓在這深夜微風(fēng)中自言自語吧。這全然是擬人化的筆致了。
錢鐘書很欣賞這最后一句的描寫。他以為,李白的“大舶夾雙櫓,中流鵝鸛鳴”(《淮陰書懷寄王宋城》)二句,是以鳥叫來比櫓聲,頗為真切;又認為,宋人的描寫更細膩,想像櫓是在咿呀獨唱或呢喃自語,例如賀鑄《生查子》的“雙櫓本無情,鴉軋如人語”、洪咨夔《過四望山》的“柁移船解語,簾舞酒求知”、吳元倫《舟中》的“櫓鳴無調(diào)樂,帆飽有情風(fēng)”等;他還指出,蕭立之這最后一句的描寫,則不僅是個比喻,且把當時的景色也襯出來了(見《宋詩選注》)。的確,這首詩的末句,不僅擬人化地比喻了搖船時的櫓聲,而且巧妙地、不露痕跡地嵌入了“風(fēng)”、“夜深”等字眼,描繪出了那微風(fēng)輕拂的夜深景致。連同第二、三句中嵌入的“月”與“秋”,使讀者不難理解,此乃月白風(fēng)清之秋夜也。詩人藝術(shù)概括力之高,于此可見。
上一篇:《劉禹錫·竹枝詞二首(其一)》閱讀答案|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祖詠·終南望馀雪》全詩閱讀答案|原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