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學(xué)·佛教·僧尼
出家修行的佛教徒的總稱。佛教徒有四眾之分,即出家的男女二眾與在家的男女二眾。僧尼就是出家男女二眾。男名比丘,按照佛教戒律規(guī)定,少年出家,初受戒,稱為沙彌,到二十歲,受具足戒,成為比丘。比丘的原意是乞者,因僧人須乞法、乞食,故有此稱。受過具足戒的女僧則稱比丘尼,簡稱尼,俗稱尼姑。僧是梵語僧伽之略,意為眾,凡三比丘以上共處即稱為眾。印度古代各教派統(tǒng)稱出家者為沙門,意為勤修善法,止息惡行。因為除佛教外,印度其它教派并未傳入我國,于是沙門也就成了佛教徒的專名。世俗稱比丘為和尚,這個詞來源于古代西域,原是對有學(xué)問的人的尊稱,意為親教師,當?shù)厝私栌脕矸Q高僧,后來成為男性僧徒的通稱。比丘、比丘尼、沙門多用于書面,僧人、和尚、尼姑則多用于口語。俗稱在家修道的佛教徒為居士。信徒出家的程序,因時因地而有不同,一般而言,首先是到寺院中找一位和尚做自己的 “依止師”,也就是師傅,由師傅向全寺僧眾說清徒弟出家的情由,征得大家同意后,才能收留此人為徒弟。信徒被允許出家后,第一步就是剃發(fā),然后脫下在家時的服裝,改穿黑色的僧服,還要改掉在世俗生活中的姓名,由師傅取個法名,也有在法名前面加上 “釋”字做姓的,表明他已經(jīng)出家,成為佛門中人了。最后是出家手續(xù)最重要的一項: 受戒,即通過一定的儀式,由師傅授予出家者戒條。受戒的類型一般有沙彌戒和比丘戒兩類。受沙彌戒者年齡在七周歲以上,共十戒 (不殺生、不偷盜、不淫亂、不妄語、不飲酒、不涂飾香鬢、不視聽歌舞、不坐臥高廣大床、不食非時食、不蓄金銀財寶等),如果受戒者表示能夠?qū)嵭羞@些戒律,就成為沙彌即小和尚。比丘戒也稱具足戒,受戒者年齡必須在二十歲以上,所受戒條,男為二百五十條,女為三百四十八條,受過此戒才有資格成為正式的出家的和尚或尼姑。唐宋時期,出家者必須先到寺院中作 “行者”,服各項勞役,垂發(fā)而不剃發(fā),可以從師受沙彌戒。等朝廷規(guī)定度僧的時日到來,經(jīng)過許可,發(fā)給度牒 (官方憑證),才可剃度為僧。元朝時出現(xiàn)受戒時燒戒疤的習(xí)俗: 法師將約一厘米長、底部點了蠟的香點燃,讓香火在受戒者的頭頂燃滅,所燒戒疤的數(shù)目依照受戒者的意愿,通常為三的倍數(shù),人員三、六、九、十二等。戒疤的寓意是效法佛祖舍身救眾生的行為,這樣戒疤越多就越表明信徒誓愿的虔誠。這種習(xí)俗流傳到現(xiàn)代,直到1983年,中國佛教協(xié)會才決定廢止此項儀式。按照佛門法規(guī),出家佛教徒的衣食都要與世俗有所不同,要僧衣素食。僧衣原名袈裟,是由一塊塊的長方形布片拼接起來的,所以俗稱衲衣。佛教發(fā)源地印度是亞熱帶氣候,正好穿這種單薄的袈裟; 但在中國北方,冬天寒冷,出家人只好在袈裟之內(nèi)穿上圓領(lǐng)方袍的俗服。后來俗服式樣已變,而佛教徒始終保持原樣,圓領(lǐng)方袍便成為僧服的一種固定形式。素食卻并不是佛教原來的規(guī)矩,釋迦牟尼為弟子制定了 “外乞食以養(yǎng)色身,內(nèi)乞法以養(yǎng)慧命” 的乞食制度。佛教傳人中國之初,出家僧人仍然靠乞食維持生活。既然靠乞食,吃什么就由不得自己。早期的出家僧人可以食用 “三凈肉”,即沒有看見、沒有聽聞和沒有懷疑是殺生得來的三種肉食是不在禁止之例的。中國佛教徒持齋素食的傳統(tǒng)始于南朝梁武帝蕭衍。這位菩薩皇帝篤信佛教,他提倡吃素,用以體現(xiàn)佛教的慈悲精神,影響到后來,就形成了一種普遍的習(xí)俗。
上一篇:宗教學(xué)·佛教·佛陀
下一篇:哲學(xué)·學(xué)派·儒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