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寺齋睡起二首①》全詩閱讀答案|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黃庭堅
小黠大癡螳捕蟬,有馀不足夔憐蚿。
退食歸來北窗夢,一江風月趁魚船。
桃李無言一再風,黃鸝惟見綠匆匆。
人言九事八為律,儻有江船吾欲東。
元祐四年(1089)春,庭堅在史局任秘書省著作佐郎。任淵注:“后詩云:‘桃李無言一再風’,蓋春時作。又有‘人言九事八為律’之句,是時東坡為臺諫所攻,求出補外,而山谷亦不容于時,故云。”
第一首開頭用了兩個比喻:“小黠大癡螳捕蟬,有馀不足夔(神話中一足獸)憐蚿(百足蟲)。”《莊子·山木》:“莊周睹一異鵲,執彈而留(伺便)之。睹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螂執翳(以葉自蔽)而搏之,見得而忘其形。異鵲從而利之,見利而忘其真。莊周怵然曰:‘噫!物固相類,二類相召也。’捐彈而反走。”蟬得美蔭是癡,螳螂要捕蟬,比起蟬來是小黠,但比起異鵲要捕螳螂來,螳螂的捕蟬又成了癡,相比之下,異鵲捕螳螂成了大癡,所以小黠實是大癡。(“小黠”、“大癡”出自韓愈《送窮文》:“驅我令去,小黠大癡。”)自以為狡黠去害對方,實為另一方所害成為大癡,另一方也這樣。“有余不足夔憐蚿”,《莊子·秋水》:“夔憐蚿,蚿憐蛇,蛇憐風。”夔用一足行動,自以為有余,可憐蚿的多足無用,這個憐是可憐。蚿以多足行,自以為不及蛇的無足,蛇又自以為不及風的無形,這兩個憐是企羨。看來這個“憐”字兼有這兩義,在自以為有余,即可憐對方;在自以為不足,即企羨對方。正說明智愚的相角逐。任淵注:“詩意謂巧詐之相傾,智愚之相角,與此數蟲何異,得失竟安在哉!”相傾相角正指封建社會中的派系斗爭。這正同杜甫《縛雞行》所說的“雞蟲得失無了時,注目寒江倚山閣”,把這種相傾相角比作雞蟲得失,不值得關心,還是棄置不顧,注目寒江吧。
下聯也是杜詩這個意思,“退食歸來北窗夢,一江風月趁魚船”。《詩·召南·羔羊》:“自公退食。”原指從公家減膳,指節約。這里借指從公家下來進食。陶淵明《與子儼等疏》:“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這里指在北窗下臥,夢見趁著漁船,領略一江風月。即拋開雞蟲得失的相傾相角,注目于一江風月。
第二首:“桃李無言一再風,黃鸝惟見綠匆匆。”《漢書·李廣傳贊》:“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指桃李結果,人家多來采摘,因此樹下成路。這里指桃李花。任淵注:“桃李(花)一再經風,無復顏色,紅紫事退,遽成綠陰。意謂卒卒(猝猝)京塵中,未嘗得細見春物也。”綠匆匆,很快地成了綠陰。“人言九事八為律,倘有江船吾欲東。”任淵注:“《漢書·主父偃傳》曰:‘所言九事,其八為律。’又《韓信傳》:‘高祖曰:吾亦欲東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此皆借用謂世途狹隘,動觸法令,寧自放于江海也。”
這兩首詩在構思上各有特點。第一首舉了兩個比喻,以“螳捕蟬”比“小黠大癡”,以“夔憐蚿”比“有馀不足”。但它不是簡單的比,有辯證意味。再說,這兩個比喻又別有寓意,這些寓意又在表面意義之外。像“巧詐之相傾,智愚之相角”,這是言語以外的含意,這就顯出構思的深沉。接下來講“北窗夢”,夢見“一江風月”。這個夢境跟上文兩個比喻無關,跟兩個比喻的寓意也無關,是拋開兩個比喻的夢境。這種拋開的含意又在“北窗夢”里透露。“北窗夢”從“北窗下臥”,“自謂是羲皇上人”來,含有厭棄當時的政治斗爭之意,這就同上文兩個比喻的寓意相關了。拋開這種政治斗爭生活,才有“一江風月”的境界。這里不說“北窗臥”,卻說“北窗夢”,又加上一個“趁魚船”,因為在寺齋北窗下臥,是看不見“一江風月”的,所以加上“夢”字,點明是夢境。加上在夢中“趁魚船”,才能盡量領略“一江風月”。
第二首的構思也有特色。不說桃李花飛,卻說“桃李無言”,用擬人化寫法。不說綠葉成陰,卻說“綠匆匆”,極言成陰之快。不從作者眼中看出,卻從黃鸝眼中看出。這樣說就避免了前人說過的話,別出新境。這里的“桃李無言”是從“桃李不言”來的,又稍加變化。“人言九事八為律”,從“所言九事,其八為律”來,在詩語中大量化用經史中的語言是黃詩的一個特點。結語“吾欲東”,從“人言”句來,正由于人言,所以想離開朝廷。元祐三年(1088),楊康國、趙挺之、王覿論蘇軾試館職廖正一策題發問不當,攻擊不已(見施宿《東坡先生年譜》)。蘇軾因而屢次請求放外郡。他又侍哲宗讀祖宗寶訓,論及各種時弊,為當權大臣所恨。元祐四年三月,就被外放知杭州(同上)。庭堅因亦有求去的意思。這首詩上句兩說桃李花落盡,綠葉成陰,與下兩句因人言而吾欲東,兩者似無聯系。但上用“桃李無言”與下用“人言”相對,又似有關。元祐四年,蘇軾上疏:“聞班列中紛然言近日臺官論奏臣罪狀甚多,而陛下曲庇,不肯降出,故許臣外補。伏望圣慈將臺諫官章疏降付有司,令盡理根治,依法施行。”(同上)“人言”指臺諫的攻擊,“桃李無言”似與蘇軾對攻擊的不自辯有關。“九事八為律”似指執政者多聽從這些讕言,所以蘇軾去而他也不想留了。
〔注〕個別字與詩帖不一致,此據《山谷集》。
上一篇:《王禹偁·對雪》全詩閱讀答案|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李白·將進酒》全詩閱讀答案|原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