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宋初,當達官貴人們只是在樽前吟唱新詞的時候,范仲淹卻把詞這一嶄新的文學樣式帶到了廣漠的邊塞,用它來展現邊塞將士的生活場景,抒寫戍邊安國的強烈愿望和征人思鄉的深沉感情。這在當時綺艷婉美的詞壇上,是一聲蒼涼悲壯的“別調”。歐陽修看了這首詞,頗不以為然,以為是“窮塞主之詞”。然而,正因為它不是寫卿卿我我的男女艷情或歌舞升平的太平景象,而是寫這位窮塞主的身世感受以及投射在他身上的時代的折光,所以更顯示出這首詞在題材內容上有著可貴的開拓,在宋詞的發展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全詞是以荒寒蒼涼的邊塞秋景作為背景來逐一展開的。本來就已是荒寒的邊塞,當秋天來臨之后,景色變得更為蕭索凄涼。作者在開頭一句——“塞下秋來風景異”——作了交代之后,緊緊地扣住“風景異”三個字,描繪了一幅具體的塞下秋景圖。你看,在這季節轉換的時候,大雁已早早地感到了秋天的到來,它毫無留意地向南方飛去了;這里人煙稀少,當臨近傍晚的時候,馬嘶風號,戍角悲吟,交織成蒼涼嗚咽的邊塞曲;在峰巒起伏和長煙落日的背景上,你可以看到一座孤城,它的城門緊緊地關閉著,使這邊塞的荒寒之中,又增添了一種森嚴的感覺,這是塞下秋來的變異之景,面對這一切,作者不能不有所感慨,大雁歸去了,而人卻不能歸,苦守孤城,而曠日無功,這些內容作者在上片沒有明顯地表達出來,但上片的寫景,是景中有情,透過作者所描寫的塞下秋來的風景的變異,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內心感情的變異。作者觸景生情,頓起邊愁,詞也就自然地過渡到下片,具體地抒寫這種邊愁。
詞的下片,以抒情為主。這情,是復雜的。作者首先將一杯濁酒與萬里之家對舉,從字面上來看,似乎只是反映著濃重然而單一的思歸之情,接著,緊接一句,“燕然未勒歸無計”,則展現出作者內心的全部矛盾,從而使上句的借酒澆愁包含了更為豐富的內涵。這首詞寫于范仲淹任陜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時。范仲淹素以天下為己任,“每感激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且此時身為鎮邊主帥,系疆土安危之重。他滿懷愛國之情,要效法東漢竇憲,復土安邊,勒石燕然,功垂千秋,但是宋王朝圖安持重,殊無踔厲奮發之氣,大權落入少數保守的大官僚手中,積貧積弱的時代特征已經顯露出來,要想有所作為的志士仁人,往往侘傺坎坷,事與愿違。這種思想與現實的矛盾,在作者的筆下,具體地表現為一方面志在邊塞,希冀建功立業,一方面又萬里念歸的復雜心情。我們可以體會到:如果社會昌明,朝野同心,作者向往建功立業,直可如盛唐人“功名只向馬上取”,“不破樓蘭終不還”,而何以家為?然而,在作者的感情旋律中,我們不僅可以聽到壯的進軍號,還可以聽到悲的戀鄉曲,這種念歸,不是單純的游子懷鄉病,其間還滲透著作者壯志難酬的惆悵情緒,表現著理想與現實的矛盾,而這種理想與現實間的主客體矛盾,在作者心中化為進與退、進取精神和徘徊情緒的矛盾斗爭。這種進取精神,在詞中以“燕然未勒”具體表現,而這種徘徊情緒,在詞中則以“歸無計”曲曲傳出。同樣是邊塞題材的作品,我們只要把這首詞與盛唐人的邊塞詩比較一下,就可發現它們之間的不同,一是激昂慷慨,一是沉郁悲涼,這是時代使然,作者的遭遇使然。下片開頭這兩句,實是全篇最關鍵的筆墨。然而,這樣的矛盾,并不是作者個人所能解決,“羌管”一句,以景襯情,既渲染上句,又引出尾句,羌管悠悠,霜華滿地,在這不寐之夜,上自將軍下至士卒,莫不觸景感懷,潸然淚下。這淚既是思鄉念親的兒女之淚,更是功業無成壯志不酬的英雄淚!
這首詞的特色,最主要表現在題材內容上。以邊塞題材入詞,這在宋詞發展史上是一個開創,而這首詞的內容不僅現實而且深剖,又是為同時期其他詞所不及。這種題材內容的特點,帶來了意境風格的變化,這首詞表現出來的蒼涼悲壯的意境風格,為宋初軟媚的詞壇吹進了剛勁的清風,開宋代豪放詞派之先河。其次,在藝術處理上,這首詞上片重在寫景,下片重在抒情,這本是詞中常套,但作者善于選擇景物,點染環境,注意到情景的交融。如作者不僅訴諸視覺,而且訴諸聽覺,上片在去雁、千嶂、長煙、落日、孤城的環境中,彌漫以悲涼肅穆的邊聲角聲,下片在將軍征夫的不寐之中,配之以嗚咽凄惻的羌管之聲,它撩亂邊愁,催人淚下,起到了很好的抒情效果。總的來說,這是宋初詞壇上值得重視的一篇作品。
上一篇:《列子·愚公移山》原文及講解
下一篇:張志和《漁歌子》原文及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