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修之死
羅貫中
操屯兵日久,欲要進兵,又被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恥笑:心中猶豫不決。適庖官進雞湯。操見碗中有雞肋,因而有感于懷。正沉吟間,夏侯惇入帳,稟請夜間口號。操隨口曰:“雞肋!雞肋!”惇傳令眾官,都稱“雞肋”。
行軍主簿楊修,見傳“雞肋”二字,便教隨行軍士,各收拾行裝,準備歸程。有人報知夏侯惇。惇大驚,遂請楊修至帳中問曰:“公何收拾行裝?”修曰:“以今夜號令,便知魏王不日將退兵歸也。雞肋者,食之無肉,棄之有味。今進不能勝,退恐人笑,在此無益,不如早歸:來日魏王必班師矣。故先收拾行裝,免得臨行慌亂。”夏侯惇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裝。于是寨中諸將,無不準備歸計。
當夜曹操心亂,不能穩睡,遂手提鋼斧,繞寨私行。只見夏侯惇寨內軍士,各準備行裝。操大驚,急回帳召惇問其故。惇曰:“主簿楊德祖先知大王欲歸之意。”操喚楊修問之,修以雞肋之意對。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亂吾軍心!”喝刀斧手推出斬之,將首級號令于轅門外。
原來楊修為人恃才放曠,數犯曹操之忌。操嘗造花園一所;造成,操往觀之,不置褒貶,只取筆于門上書一“活”字而去。人皆不曉其意。修曰:“‘門’內添‘活’字,乃‘闊’字也。丞相嫌園門闊耳。”于是再筑墻圍。改造停當,又請操觀之。操大喜,問曰:“誰知吾意?”左右曰:“楊修也。”操雖稱美,心甚忌之。
又一日,塞北送酥一盒至。操自寫“一盒酥”三字于盒上,置之案頭。修入見之,竟取匙與眾分食訖。操問其故。修答曰:“盒上明書‘一人一口酥’,豈敢違丞相之命乎?”操雖喜笑,而心惡之。
操恐人暗中謀害己身,常分付左右:“吾夢中好殺人;凡吾睡著,汝等切勿近前。”一日晝寢帳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復蓋。操躍起拔劍斬之,復上床睡。半晌而起,佯驚問:“何人殺吾近侍?”眾以實對。操痛哭,命厚葬之。人皆以為操果夢中殺人。惟修知其意,臨葬時指而嘆曰:“丞相非在夢中,君乃在夢中耳!”操聞而愈惡之。
操第三子曹植,愛修之才,常邀修談論,終夜不息。操與眾商議,欲立植為世子。曹丕知之,密請朝歌長吳質入內府商議;因恐有人知覺,乃用大簏藏吳質于中,只說是絹匹在內,載入府中。修知其事,徑來告操。操令人于丕府門伺察之。丕慌告吳質。質曰:“無憂也。明日用大簏裝絹,再入以惑之。”丕如其言,以大簏載絹入。使者搜看簏中,果絹也,回報曹操。操因疑修譖害曹丕,愈惡之。
操欲試曹丕、曹植之才干。一日,令各出鄴城門;卻密使人分付門吏,令勿放出。曹丕先至,門吏阻之,丕只得退回。植聞之,問于修。修曰:“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當者,竟斬之可也。”植然其言。及至門,門吏阻住。植叱曰:“吾奉王命,誰敢阻當!”立斬之。于是曹操以植為能。后有人告操曰:“此乃楊修之所教也。”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修又嘗為曹植作答教十余條。但操有問,植即依條答之。操每以軍國之事問植,植對答如流。操心中甚疑。后曹丕暗買植左右,偷答教來告操。操見了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時已有殺修之心。今乃借惑亂軍心之罪殺之。修死年三十四歲。
曹操既殺楊修,佯怒夏侯惇,亦欲斬之。眾官告免。操乃叱退夏侯惇,下令來日進兵。
次日,兵出斜谷界口,前面一軍相迎,為首大將乃魏延也。操招魏延歸降,延大罵。操令龐德出戰。二將正斗間,曹寨內火起。人報馬超劫了中后二寨。操拔劍在手曰:“諸將退后者斬!”眾將努力向前。魏延詐敗而走,操方麾軍回戰馬超,自立馬于高阜處,看兩軍爭戰。忽一彪軍撞至面前,大叫:“魏延在此!”拈弓搭箭,射中曹操,操翻身落馬。延棄弓綽刀,驟馬上山坡來殺曹操。刺斜里閃出一將,大叫:“休傷吾主!”視之,乃龐德也。德奮力向前,戰退魏延,保操前行。
馬超已退。操帶傷歸寨:原來被魏延射中人中,折卻門牙兩個,急令醫士調治。方憶楊修之言,隨將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師。
《楊修之死》選自《三國演義》第七十二回《諸葛亮智取漢中,曹阿瞞兵退斜谷》。這回書中,劉備在諸葛亮等人協助下,奪糧草、占營寨,連挫曹兵,最終奪得漢中。曹操怒殺楊修,是前后戰事中一個戲劇性的插曲。插曲本身與戰事成敗關系不大,但作者借助它,展示了曹操和楊修之間一系列性格的抵觸、摩擦和沖突,入木三分地刻劃了曹操詭詐忌才、殘暴多疑的奸雄性格。
全文共十二節,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3節)敘述楊修被斬的經過,揭示楊修的直接死因。
第一節寫雞肋令的來歷。曹操在戰事上陷入進退兩難之中,看到碗中雞肋,正在沉吟有感,夏侯惇進來稟請夜間口令,于是“操隨口曰‘雞肋!雞肋!’”雞肋的聲聲重復,寫出了曹操漫不經心中自然流露出的煩躁不安。但雞肋與戰局究竟有何聯系,曹操在沉吟有感中究竟感了些什么,作者卻暫不道出,把這一道題目,留給下文的行軍主簿楊修來做。
第二節,寫楊修道破“雞肋令”的奧秘。眾人都不解其意的“雞肋令”,在楊修那里立即有了答案,他“見傳‘雞肋’二字,便教……準備歸程”。在對夏侯惇的一席談中,他從分析雞肋特點到解剖戰局特點,抓住二者相通之處,令人信服地點破了曹操的心事,最后得出結論:“來日魏王必班師矣。”這段話,反應敏捷、思路清晰、有見有識,充分展示了楊修的智慧才情;不僅如此,作者還借夏侯惇對楊修的贊揚和信服,進一步襯托出楊修的才華。
第三節,寫曹操怒殺楊修。這一節開頭,作者用“心亂,不能穩睡”和“手提鋼斧”這兩個細節,寫出了性格殘暴的曹操在繞寨私行時心里的焦慮和多疑。在這樣的心境中,他見到夏侯惇寨內的軍士準備行裝,自然要“大驚”。他大驚,因為他根本料不到會有人看透他的心事。等到夏侯惇把楊修道破“雞肋令”的事情供出,又得到楊修自己進一步證實,曹操便由“大驚”轉而“大怒”,遂以“造言,亂吾軍心”的罪名將楊修殺了。表面看來,曹操加在楊修身上的這項罪名似乎也能成立,但細心的讀者不難從上文看出,所謂“造言”,其實正是言中實情。那么曹操之殺楊修,是否還有點更微妙的原因?作者留下這點懸念,吸引讀者的關注。
這一部分,作者用倒敘手法,迅速地推出了曹楊二人矛盾的結局,渲染了兩種性格的誓不兩立,也使人隱隱感到,楊修的死因,并不如此簡單。
第二部分(4—9節)層層深入地展示了曹楊二人矛盾的演變過程,揭示了楊修被殺的根本原因。這部分一開始,文章就寫道:“原來楊修為人恃才放曠,數犯曹操之忌。”點明逞才和忌才是二人矛盾的焦點以后,文章圍繞這個焦點,展開了二人交往中的六件事。
第四節寫了第一件事:關于“園門闊”的故事。這是二人的最初交往,所以氣氛還是輕松溫和的。曹操在剛建成的花園門上書一“活”字而去,人皆不曉其意,而楊修準確地猜出“丞相嫌園門闊耳”。曹操有話不明說,而是出了這么個饒有趣味的題目考大家,自然有炫耀才情的意思。但曹操的心情其實是復雜的,如無人猜中謎底,他的才情便無人欣賞;若有人猜中謎底,卻又同時證明了其人才情要高出他一籌。難怪他知道有人猜中心事后,先是“大喜”,后聽說猜謎人是楊修,又“心甚忌之”。這逞才和忌才交鋒的第一個回合,表現出楊修的才思敏捷、聰明過人,也在揭示曹操才情的同時,將他忌才但又不露聲色的性格特點透露出來。
第五節記敘第二件事,關于“一盒酥”的故事。這件事在性質上與第一件相近。曹操在酥盒上寫“一盒酥”,楊修把它看成“一人一口酥”而將其與眾人分食了。這“一人一口酥”,原是曹操的本意,但他寫下這行字時,仍有一種微妙心理,當他象上次那樣,從中看出了楊修的才情超過自己,忌才之心便有所發展,對楊修從“心甚忌之”發展到“心惡之”,逞才和忌才的矛盾有所發展。
第六節寫第三件事,曹操夢中殺近侍。如果說前兩件事還只是文人湊趣、文字游戲,曹操對楊修的“忌”“惡”,還都藏在溫情脈脈的嬉鬧、玩笑的后面,那么第三件事在性質上就有所改變了。曹操宣稱“吾夢中好殺人”,是因為“恐人暗中謀害己身”,這里的奸詐已很明白。近侍為曹操蓋被而遭其殺害,其中的真實原因讀者自然看得清楚。由于曹操既有言在先,殺人之后又“復上床睡”,醒后再“佯驚問”,最后又痛哭而“厚葬之”,這一系列的表演又確實頗能夠迷惑人,所以眾人“皆以為操果夢中殺人”。可是楊修一語道破真情,這就撕破了曹操仁慈、寬厚的假面,在大眾面前暴露出他奸詐殘暴的真面目,難怪曹操“聞而愈惡之”。楊修此舉,使人看到在他的恃才放曠中,還有著一種仗義執言,慷慨無畏的可貴之處。唯其如此,他的存在,才在更深的層次上構成曹操玩弄陰謀的可怕威脅。從這個回合開始,矛盾一步步變得嚴峻了。
第七節寫了第四件事,吳質事件。從這件事開始,曹楊之間逞才和忌才的矛盾由正面交鋒轉為非正面交鋒,但矛盾的性質卻愈趨激化。在這件事中,曹丕用大簏藏吳質載入府中是實有其事。楊修將情況告訴曹操后,吳質卻令人用大簏裝絹“再入以惑之”。結果曹操果然被迷惑,反“疑修譖害曹丕”,因而“愈惡之”。楊修對曹操毫無戒備之心,而曹操卻對楊修是早有成見在胸。這樣的局勢,對楊修來說是越來越險峻了。
第八節寫曹操試二子才干,這是曹楊矛盾的第五件事。曹操令曹丕曹植各出鄴城門,卻密令門吏勿放出。曹丕受阻而回,交了一份不及格的答卷。曹植聽從楊修之計,斬門吏而出。這一對策本是曹操所贊賞的,但當他一旦知道“此乃楊修之所教也”,便覺大受愚弄。在他看來,楊修的逞才,已發展到干擾自己決定繼承人的大事,發展到把自己當作愚弄的對象,這樣的逞才如何能夠容忍,因而“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第九節寫楊修為曹植作答教,這是二人矛盾的第六件事。曹操“每以軍國大事問植,植對答如流”,曹操心中本來懷疑,后見了楊修所作的答教,知道又是楊修在愚弄自己。這樣一個奸詐、忌才、殘忍、暴戾之人,豈能容得別人的愚弄,到了這一步,逞才忌才的矛盾已高度激化,曹操“已有殺修之心”。文章寫到這里,楊修被殺這一最終結局已箭在弦上,蓄勢已足,讀者回頭再看第一部分,才真正明白了楊修的死因。第二部分寫的這六件事,環環相扣,層層深入,令人信服地展示了一對矛盾由產生到激化的過程。
最后一部分(10—12節)主要寫楊修死后,曹操草率出兵,大敗而回。
第十節寫曹操佯怒夏侯惇。因為夏侯惇也參與了“雞肋令”事件,只有對其同樣追究,才能遮人耳目。但一個“佯”字,進一步深化了曹操性格中的虛偽和狡詐。
第十一節寫曹操兵敗。曹操出兵,其實并非初衷,但他的真實心事從楊修口中說出,已被自己斥為“造言”,這就騎虎難下,不得不打這違心的一仗。結果寨子被馬超劫了,自己也被魏延一箭射中。這一仗既是楊修“逼”出來的,其結果又正在楊修預料之中,所以這節看似寫曹操與魏延等人的交鋒,實際上還是曹楊矛盾的余波。從一定的意義上說,這一仗的失敗,才是逞才和忌才矛盾的真正結局。
第十二節寫曹操厚葬楊修。這節在簡略交代曹操傷勢后,寫他戰敗之后“方憶楊修之言,隨將修尸收回厚葬”,在一個奸詐虛偽的臉譜上勾畫了最后一筆,完成了曹操形象的塑造。
本文始終圍繞逞才和忌才這對矛盾來展開,把一系列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輕松到嚴峻、由戲謔到殺氣騰騰的事件安排得井然有序,令人信服地把矛盾一步步推向高潮。而兩個對立的性格,就在這一系列矛盾的展示中被生動地刻劃了出來。
上一篇: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
下一篇:姜夔《揚州慢》原文及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