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嗣環
京中有善口技者。會賓客大宴,于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眾賓團坐。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坐寂然,無敢嘩者。
遙聞深巷中犬吠,便有婦人驚覺欠伸,其夫囈語。既而兒醒,大啼。夫亦醒。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又一大兒醒,絮絮不止。當是時,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一時齊發,眾妙畢備。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
未幾,夫齁聲起,婦拍兒亦漸拍漸止。微聞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傾側,婦夢中咳嗽。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婦亦起大呼。兩兒齊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呼呼風聲,百千齊作;又夾百千求救聲,曳屋許許聲,搶奪聲,潑水聲。凡所應有,無所不有。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口技》選自清初張潮所編的短篇文言小說集《虞初新志》,原題目叫做《秋聲詩自序》,是林嗣環為自己的詩集所作序言的一部分(“口技”是原序中引述的一位客人所講的口技者故事),本文刪節了前后與寫表演口技無關的段落以及文中的一些字句,并加了現在的題目。林嗣環將自己的詩集名之為“秋聲”,以借口技者表現聲音的高超技藝來含蓄說明自己的詩也具有類似的摹形繪聲本領。
《口技》一文描寫了一次精采紛呈的口技表演。全文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交代口技演出前的情況。“口技者”除八尺屏障外,僅有“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道具簡單,無絲毫特別。繼寫表演即將開始。“撫尺一下”,“滿坐寂然,無敢嘩者”,場上充滿演出前肅穆靜寂氣氛。這一部分描寫了一個無聲的場面。因尚未開始口技表演,所以用極簡略的幾筆作必不可少的交代。第二部分(二、三、四自然段)是文章主體,寫“口技人”的表演,描寫各種聲響。可分成兩個層次。第一層(二、三自然段)省略了交代口技者開始表演的語句,直接描寫口技者所表演的內容,更具有真實感。從“遙聞深巷中犬吠”開始,接著寫主婦醒、丈夫夢囈、兒子醒而哭,“夫亦醒,又一大兒醒”,“眾響繁雜”,“一時齊發,眾妙畢備”。聲音一般是較難形諸筆墨的,故文章有意描寫人們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聲響來寫,使之顯得具體可感。文章正面描寫逐漸發生的各種聲響,從一種聲音開始,逐漸加多,最后達于極點,“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等等,表現出一派熱鬧。以一人一口同時表現這么多的聲音,可見本領多么高超!另一方面,也從側面寫聽眾的反應:“伸頸,側目,微笑,默嘆”,寥寥幾個動作、神態,表現了聽眾對口技表演的極度贊賞,從側面烘托了口技演出的逼真效果。第三自然段寫一家四口慢慢入睡,各種聲響逐次減少,熱鬧場面漸漸消失。文勢從第一個高潮逐漸趨向平伏,唯留下些微余波,“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傾側”,“婦夢中咳嗽”,聽眾激動的心情漸歸平靜,“稍稍正坐”。這一層次有起有伏,具有相對完整性。第二層次(第四自然段)突然而起,從“忽一人大呼‘火起’”開始,聽眾的緊張情緒驟然而起。接著事態急劇發展,夫、婦“大呼”、“兩兒齊哭”,接著“百千人”呼叫聲、哭聲、“百千犬吠”,一時鼎沸。這一層與前文描寫截然不同,場所從一家一戶擴大到整個街區,人數從一家四口擴展為成百上千,事件由日常家居生活變為緊急事態,突出表現了緊張的場面。在這一層次中,聲響如此之多,“凡所應有,無所不有”。文章用連串重迭的“百千”來加以強調,“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各種聲音“百千齊作”,“又夾百千求救聲,曳屋許許聲,搶奪聲,潑水聲”,“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口技者是如何將這么多聲響同時表現出來的呢?真是不可思議!文章對口技者的本領作了正面描寫后,也采用側面烘托的手法,精采地描寫了聽眾的反應。第一層次寫聽眾對表演效果的贊嘆,這時的聽眾還只是以旁觀者的身份來欣賞口技者的技巧。這一層次描寫聽眾完全忘記了這是一個虛擬的場面,更忘了自己是聽眾,而是如臨火災現場,“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口技者摹擬的聲音是否逼真?文章絲毫沒有在這方面花費筆墨,然通過這些有聲有色的側面烘托,足以說明口技者的表演達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口技者具有令人難以置信的本領。
第三部分(第五自然段)收束全文,寫表演結束,“群響畢絕”。采用重復的修辭手法,突出強調口技者的簡單道具:“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一”與寫表演時的“百千”形成鮮明對比,顯示了口技者一以當百、一以當千的非凡本領。同時,這一段的交代與文章開頭首尾呼應。從聲響上看,開頭是寂靜無聲,中間描寫口技表演時“眾響畢備”,最后一段又歸之于“群響畢絕”,開頭和結尾的無聲互相呼應,同時也更突出了中間的有聲。
《口技》一文圍繞一次口技表演展開描寫,無一閑句,甚至無一閑字。文章句式短促,一氣直下,完全是為了適應所表現的內容。表現熱鬧和緊張的聲響場面,都適宜于用這種節奏感強烈的急迫語氣。
上一篇:蒲松齡《狼》原文及講解
下一篇:歐陽修《伶官傳序》原文及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