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過程》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杰羅姆·S·布魯納著。在美國國內,本書自1960年出版問世后幾乎每年重印一次。1973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中譯本,內部發行;文化教育出版社曾根據美國哈佛大學出版社1963年版譯出,后根據1978年第16次重印本修訂,于1982年6月出版本書并公開發行。本書是作者對1959年美國“全國科學院”伍茲霍爾會議所作的總結報告,其中闡明了美國60年代初期中小學教學和自然科學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全書共6萬余字,分為6章。在引論中,作者指出中小學的課程設計工作是當時對教育質量和智育目標重新出現的關切的一個表現,其主要目的在于編寫出有效的教材,也就是既重視內容范圍,又重視結構體系的教材。在第2章到第5章中作者分別闡述了課程改革的四個中心思想:(1)學科學習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掌握這一學科的基本結構和研究的基本態度、方法;(2)任何學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種形式教給任何年齡的學生;(3)在發展學生的分析思維能力之外應該重視發展直覺思維能力,因為在發現、發明、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常常是由直覺思維推測出正確的答案,然后由分析思維去檢驗證明;(4)學習的最好動機乃是對所學材料本身發生興趣,不宜過分重視獎勵、競爭之類的外在刺激。在最后一章中,作者分析了可以用來輔助教學過程的代替經驗的裝置、模型裝置,戲劇式裝置和自動化裝置的作用,著重指出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榜樣和典型人物的價值。本書在各國教育界發生了深刻的影響,引起了熱烈的爭論,被列為“最重要的和最有影響的教育著作之一”,譽為“教育理論的一個里程碑。”它在我國的教育界、心理學界引起了廣泛興趣。
上一篇:《政治學》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新史學》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