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學概念·盡善盡美
與詩學有關的古代美學概念。原是孔子對于古代樂舞的批評。語出《論語·八佾》:“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韶》,相傳是虞舜時的樂舞名,據說是表現舜接受堯的“禪讓”以繼承其帝業的內容。《武》,相傳為周武王時的樂舞名,據說是表現武王伐紂以建立新王朝的內容?!懊馈迸c“善”,是孔子文藝批評的兩個基本標準。孔子認為,周武王之樂《武》雖然達到了“盡美”的標準,但比起相傳為舜樂的《韶》來說,則略遜一籌。主要是因為《武》未“盡善”,在表現仁德方面尚有欠缺。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說,《韶》表現了“以圣德受禪,故盡善”,《武》則反映周武王“以征伐取天下,故未盡善”。朱熹注:“美者,聲容之盛;善者,美之實也?!闭f明“美”主要指藝術形式,“善”主要指思想內容。在孔子看來,“盡美”的藝術不一定就是“盡善的”的;同樣,“盡善”的藝術,也不一定就是“盡美”的。在“美”與“善”的矛盾差異中,應該力求“美”與“善”二者的高度統一,就像《韶》樂所達到的“盡善盡美”的藝術境界那樣。虞舜的仁愛精神,自然融匯到《韶》樂中去,因而形成了與“盡美”的藝術形式完全融和統一的“盡善”內容,“美”與“善”相互融和,只見其一,而難分為二。所以孔子在齊聞《韶》,有三月不知肉味之感,并發出了衷心的贊嘆:“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論語·述而》)他既深深地感染于《韶》之高尚情操,又陶醉在它的優美的藝術韻味之中,精神上的審美境界,遠遠勝過了物質的追求與享受。后世文藝批評與欣賞中,如王充的“美善不空”(《論衡·佚文》)之論等,即受孔子“盡善盡美”的啟發和影響。
上一篇:詩詞研究·重要詩人·宋犖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論著述·履園叢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