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友第十五》什么意思|賞析|翻譯
司空房玄齡事繼母,能以色養,恭謹過人。其母病,請醫人至門,必迎拜垂泣。及居喪,尤甚柴毀。太宗命散騎常侍劉洎就加寬譬,遺寢床、粥食、鹽菜。
虞世南,初仕隋,歷起居舍人,宇文化及殺逆之際,其兄世基時為內史侍郎,將被誅,世南抱持號泣,請以身代死。化及竟不納,世南自此哀毀骨立者數載,時人稱重焉。
韓王元嘉,貞觀初,為潞州刺史。時年十五,在州聞太妃有疾,便涕泣不食,及至京師發喪,哀毀過禮,太宗嘉其至性,屢慰勉之。元嘉閨門修整,有類寒素士大夫,與其弟魯哀王靈夔甚相友愛,兄弟集見,如布衣之禮。其修身潔己,內外如一,當代諸王莫能及者。
霍王元軌,武德中,初封為吳王,貞觀七年,為壽州刺史,屬高祖崩,去職,毀瘠過禮。自后常衣布服,示有終身之戚。太宗嘗問侍臣曰:“朕子弟孰賢?”侍中魏徵對曰:“臣愚暗,不盡知其能,惟吳王數與臣言,臣未嘗不自失。”太宗曰:“卿以為前代誰比?”徵曰:“經學文雅,亦漢之間、平,至如孝行,乃古之曾、閔也。”由是寵遇彌厚,因令妻徵女焉。
貞觀中,有突厥史行昌直玄武門,食而舍肉,人問其故,曰:“歸以奉母。”太宗聞而嘆曰:“仁孝之性,豈隔華夷?”賜尚乘馬一匹,詔令給其母肉料。
〔注釋〕①色養:服侍老人周到。色,和顏悅色;或言順承老人臉色。 ②居喪:指在直系親長喪期之中。 ③柴毀:謂居喪哀甚,瘦損如柴。 ④就加寬譬:前往寬慰勸解。 ⑤起居舍人:皇帝左右記錄言行的官員。 ⑥宇文化及殺逆:指大業十四年(618年),宇文化及在江都發動兵變,殺死隋煬帝。 ⑦內史侍郎:隋改中書為內史,改中書省為內史省,內史侍郎即中書侍郎。 ⑧稱重:稱許看重。 ⑨韓王元嘉:唐高祖第十一子。少好學,藏書萬卷。武則天臨朝時,發動兵變,后事敗自殺。 ⑩潞州:唐初治上黨縣,今山西長治。 太妃:指韓王之母,隋大將軍宇文述之女,為唐高祖昭儀。 閨門修整:謂治家有禮。閨門,內室之門。 寒素士大夫:此指家境貧寒的讀書人。 魯哀王靈夔:唐高祖第十九子,韓王同母弟。善書法、音樂。武則天臨朝時,謀兵變被流放,自殺。謚哀。 霍王元軌:唐高祖第十四子。多才多藝,善于騎射,為高祖、太宗所親重。武則天臨朝時,謀兵變,后死于流放途中。 壽州:唐初治壽春縣,今安徽壽縣。 屬:及,至。 毀瘠:因居喪過哀而極度瘦弱。 自失:茫然自失,即自愧不如。 漢之間、平:指西漢景帝第三子河間獻王劉德、東漢光武帝第八子東平憲王劉蒼,二人皆好學有德行。 古之曾、閔:指孔子的學生曾參、閔損,二人皆以孝行著稱。 妻徵女:娶魏徵之女為妻。 突厥史行昌:突厥族人,姓阿史那,進入中原后改漢姓史,行昌是名字。 直:通“值”。 尚乘:尚乘局,管理皇室用馬的機構。
【鑒賞】本篇中,記載了貞觀時期臣子奉行孝友之道的事跡及唐太宗對此等行為的嘉獎肯定。
何為“孝友”?《毛傳》曾解釋說:“善父母為孝,善兄弟為友。”此“友”非“朋友”之“友”,而是“友愛”之“友”。《論語·學而》中言:“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此“孝弟”與“孝友”義同。孝順父母、兄弟友愛,乃中國傳統社會的重要家庭倫理規范。房玄齡、韓王元嘉、霍王元軌以及玄武門值班的突厥人史行昌,事父母均體現了一個“孝”字;虞世南對其兄、韓王元嘉對其弟,都體現一個“友”字。唐太宗對能夠在家庭中奉行孝友之道的上述諸臣,都給予了高度肯定和支持。作為一國之君,為何要如此重視家庭倫理?其實這背后有一個重要的邏輯,那就是“忠孝一體”的儒家傳統。
孔子的學生有子說:“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論語·學而》)這對后世影響至為深遠。這在《孝經》中得到發揮。《孝經》稱孝是“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肯定“孝”是諸德之本。在此基礎上,《孝經》界定了“孝”的三個層次:“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將孝親與忠君聯系起來,“忠”的實質其實就是“孝”的擴大。在古代中國社會里,君主被視為全民的家長,“上為皇天子,下為黎庶父母”(《漢書·鮑宣傳》)。帝王是以臣民的家長身份進行統治的,有了家長的權威,也就樹立起了君主的權威。在家孝順父母,在朝就會孝順皇帝,此即“事親孝故可移于君,是以忠臣必求孝子之門”(《后漢書·韋彪列傳》)。此話據《后漢書》所載為孔子所說,實質這是漢代“以孝治天下”國策的反映。如《忠義》篇中所述,唐太宗從統治者的角度,希望網羅天下所有的杰出人才為己所用。考察其是否為可用之才,忠貞與否乃是一條重要標準。唐太宗曾從降臣對故主的忠貞中看到其“忠”的品格,在家中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的人,很少會到社會上做謀反的事情。忠孝在本質上是相通的。盡管盡忠和盡孝的對象不同,但都有一個核心,那就是“順”——對父母“孝順”,對君主“順從”。孝順父母和順從君主,都是要求人們無條件地服從一個外在的權威,哪怕父母、君主的言行是錯誤的。而唐太宗對于臣民的“愚忠”行為,是表示贊賞和期望的。
唐太宗之贊賞和肯定臣民奉行的“孝友”之道,其著眼點不在于“孝”,而在于“忠”。他希望借由“孝”道的推行,達到移孝作忠的目的。以孝為前提,他期望培育的是“退家則盡心于親,進宦則竭力于君”的臣民。事君為忠,事親為孝,忠孝雙全,既為歷代帝王所倡導,也確實成為了古代社會中臣民道德標準的最高典范。
上一篇:貞觀政要《奢縱第二十五》什么意思|賞析|翻譯
下一篇:貞觀政要《安邊第三十六》什么意思|賞析|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