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花落花惜花·風雨看舟前落花戲為新句》詠雜花落花惜花詩鑒賞
杜甫
江上人家桃樹枝,春寒細雨出疏籬。
影遭碧水潛勾引,風妒紅花都倒吹。
吹花困懶傍舟楫,水光風力俱相怯。
赤憎輕薄遮入懷,珍重分明不來接。
濕久飛遲半欲高,縈沙惹草細于毛。
蜜蜂蝴蝶生情性,偷眼蜻蜓避伯勞。
這首詩寫于唐代宗大歷五年(770)的潭州(今湖南長沙)。自大歷三年正月中旬杜甫乘船出峽以來,漂泊湖湘,舟居日多,登岸極罕。這首詩就是在舟中看風雨落花而寫,是杜集中描寫落花最生動、最活潑、最細膩的一首。雖不關家國大事,內容上似無甚可談,但藝術技巧確有可借鑒之處。
角度新。一般詠花,都在花前或花下,也有邊游邊賞,邊賞邊嘆,畫面呈動態,視角多變化。此詩是詩人從靜泊江中的船上看舟前風雨中的落花,所取景物都是靜看得之。這個角度前所未見,于描寫也極為方便,舟雖小不妨觀大景,人雖靜無礙花飛揚。透過這個小小的窗口,看出來“風吹萬點”的千姿百態。
描寫細。“體物微妙,毫端活潑”(浦起龍《讀杜心解》卷二之三)。因是江上人家的桃樹,花落自然入水;因是微風細雨,當然花落之態各不相同,不如狂風暴雨摧殘盡極;又點明春寒時落花而非春意闌珊時自然凋零,當開而殞,更令人憐惜……首四句點題,交待得清楚明白,細致入微。尤其五句以下描寫落花形態,巧密細膩。落花在風雨中飄蕩,有遭水勾引的,有被風吹倒的,有近傍舟楫的,有依人入懷的,有落岸沙上的,有沾岸草上的……紛紛攘攘,形形色色,同為一樹落花,落姿、落處又大不相同。
化無情為有情。無論落花飄落在何處,本都是自然而然的事,人們司空見慣。但經杜甫一看,卻于無情中看出有情。于是詩人巧用一連串動詞,將一個呆板、單調的“落”字,換成了“勾引”、“妒”、“困懶”、“傍”、“怯”、“遮入”、“來接”、“縈”、“惹”等詞,使全詩寫落花卻不見一個“落”字。花本是有生命的東西,而現在詩人又給了它情感,使它活靈活現:“見水中花影,便謂其‘潛勾引’。花值沖風,自然飛起,卻謂其‘妒而倒吹’。吹落舟楫,濕而不動,便謂其‘困懶’。此時水勾引不去,風倒吹不起,便謂‘水光風力’之‘怯’”。(王嗣奭《杜臆》卷之十)。還有親昵者鉆入人懷,“輕薄”得可“惜”;另有自在莊重者遠飛不落,“珍重”得分明可愛。或依或違,或近或遠,各有情態,“說得無知物如有意,甚妙。”(《杜詩鏡銓》卷二十引張溍語)遠飛者也終因細雨濡濕而不遠不高,其大者吸水多而速落,惟細小如毛者才沾在沙灘上,岸草中。五句至十句,直接摹擬落花,曲盡其態。十一、十二句,寫蜂、蝶、蜻蜓等對落花若戀若舍光景,間接描寫了落花。兩句妙在不脫不黏,表面看似與題面無關,實際精神一致。蜂蝶戀花,意在采花;蜻蜒戲水,巧遇落花。因是落花,所以采而不得,然棄之又不忍,低回顧惜,別生情性。伯勞惡鳥,其鳴則眾芳歇,這是花所畏的。蜻蜒偷眼既畏伯勞攫取,又因惜花之落。不但落花有情,而且蜜蜂、蝴蝶、蜻蜓這些小生命也極富人情味。
明鐘惺評說:“有杜此詩,千古無落花矣!他人是詠落花,便板;此詩是看落花,便靈。此出脫之妙。”(引自《杜臆》卷之十)頗有見地。蘇軾《水龍吟 ·似花還似非花》詠楊花之“墜”,大約受此詩影響,生動真切,輕靈活潑。
上一篇:黃滔《落花》詠雜花落花惜花詩賞析
下一篇:胡宿《殘花》詠雜花落花惜花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