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梅花》詠梅花詩鑒賞
吳王醉處十余里,照野拂衣今正繁。
經雨不隨山鳥散,倚風疑共路人言。
愁憐粉艷飄歌席,靜愛寒香撲酒罇。
寄欲所思無好信,為君惆悵又黃昏。
古往今來,詩詞歌賦中以梅為題者最多。綜觀之,其所詠之梅不是“疏影橫斜”、“纖影上窗紗”,就是“一枝”、“一樹”或“幾樹芳”,象羅隱這樣以偌大一片梅園為吟詠對象的詠梅詩,實不多見。
“吳王醉處十余里,照野拂衣今正繁。”這方圓十余里的梅園,應是指杭州孤山的梅林。相傳姑蘇臺上筑有春宵宮,吳王與宮嬪常在春宵宮中徹夜飲酒,故詩文中常因此用吳王醉處代指蘇州或吳地。蘇州、杭州古時均為吳地,杭州孤山梅林在唐朝就久負盛名,“吳王醉處十余里”之梅正是指西湖孤山之梅。“醉”字用得十分巧妙,不僅客觀地道出了梅林的處所,而且也蘊含著詩人的主觀情感,繁盛的十里梅園,映明了山野,暗香四處浮動,梅枝百態千姿,詩人不禁陶醉在一片梅海之中。
“經雨不隨山鳥散,倚風疑共路人言。”這兩句傳神地寫出了梅花的品格。山間初春的風雨,料峭凄寒。山鳥經受不住這種寒冷,哄飛著去尋找避雨的窠穴。梅花卻不畏寒冷,始終如一地挺立著,經受著山雨的洗禮。“不隨”二字形象地描繪出梅花在山雨中傲然挺立的雄姿。一陣寒風從枝隙間刮過,沙沙作響,梅花依然神情自若,好象是在同寒風親切細語。在這里,作者運用了襯托和擬人的手法,用山鳥的哄散襯托梅的堅毅品格,用“倚風”、“言”,活現了梅花的容姿,這容姿與那庭院的“疏影”、“橫枝”相比,又別有一番情韻。
“愁憐粉艷飄歌席,靜愛寒香撲酒罇。”緊承三、四句,將散發著寒香的梅花同濃艷的桃李相比,坦露了詩人自己的情懷。桃李粉艷盛極一時,取媚于歌舞席上,欣賞者也大有人在,詩人對此感到深深的憂慮和惋惜。憂慮惋惜實非羨慕,詩人所慕仰的是節操凝重、清淡寒香的山梅。啊字同“飄歌席”相對,寫出了詩人所遭受的冷落及不為其所動的操節,“寒香”“撲”酒罇,道出了詩人與“寒香”的氣味投合,是詩人品格的寫照。詠物詩多有作者感情的寄托,這首也不例外。羅隱早年就有匡時濟世的抱負,“恃才傲物,尤為公卿所惡”(《五代史補》),故十試不第。但他仍不肯趨炎附勢,茍合于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風塵”,寒梅的傲寒不屈,不爭春獻媚的高尚品格,正是詩人感情、品格的寄托,也是這首詠梅詩的主旨所在。
“寄欲所思無好信,為君惆悵又黃昏。”這二句是說,想把我的感受告之給那些殊途之人,遺憾的是沒有信使傳遞,在為“飄歌席”的擔憂之中渡過了又一個黃昏。“惆悵”與五、六的“愁憐”相對應,寫出了詩人對這種情形的擔憂。在這種擔憂之中,也暗示出詩人自己品行的堅定。
這是一首詠物言志詩。詩人以獨特的構思,將所見所感揮揮灑灑,次第敘來。在襯托、擬人筆法的運用和形象的描繪之中,展現了梅的雄姿和品格,抒發了詩人的情懷。
上一篇:方干《胡中丞早梅》詠梅花詩賞析
下一篇:鄭谷《梅》詠梅花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