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滿庭芳》詠梅花詩鑒賞
李清照
小閣藏春,閑窗鎖晝,畫堂無限深幽。篆香燒盡,日影下簾鉤。手種江梅更好,又何必臨水登樓? 無人到,寂寥渾似,何遜在揚州。從來知韻勝,難堪雨藉,不耐風柔。更誰家橫笛,吹動濃愁? 莫恨香消雪減,須信道,掃跡情留。難言處,良宵淡月,疏影尚風流。
這首詞的主要形象是梅花,梅花的形象即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小閣藏春,閑窗鎖晝、畫堂無限深幽。”開始這三句,首先交待了作者所處環境的幽雅、寂寞。小小閣樓,重重門扉,好象要把春天藏在屋里;扇扇窗子,常常關閉,似乎要把白晝鎖在房中。堂舍雖然很寬敞,光線卻較為暗淡,給人以十分幽深的感覺。
“篆香燒盡,日影下簾鉤。”篆香是一種樣子象篆文的盤香,燃后的香煙也象篆文一樣縈回、繚繞。這兩句詞寫出作者終日閑愁的情緒。篆香已經慢慢燃盡,日影也漸漸移下簾鉤。由于“篆香”、“日影”不再繼續相伴,于是,本來深幽的堂舍便顯得愈發幽深,本來孤單的詞人也感覺更加孤獨。
“手種江梅更好,又何必臨水登樓? 無人到,寂寥渾似,何遜在揚州。”詞人在寂寞中偶然見到親手栽種的江梅,心情豁然開朗。她不禁想起兩位古人:陶淵明曾經臨水賦詩,王仲宣也曾登樓寫賦,現在自己面對著親手栽種的江梅,就不必象兩位古人那樣登樓臨水了。更何況,把江梅栽在這樣深幽的庭院中,長期沒人來訪,其寂寞程度要比何遜在揚州賞梅更為深沉,別是一種境況,別有一種韻味。
整個上闋寫的是賞梅的環境和情趣。
下闋寫的是對梅花的惋惜和詠嘆。
“從來知韻勝,難堪雨藉,不耐風柔。更誰家橫笛,吹動濃愁。”所謂“韻勝”,指的是梅花的風韻超過其它的花。唐代的崔道融曾稱道梅花:“香中別有韻,清極不知寒。”宋代范成大也在《梅譜 ·后序》中說:“梅以韻勝,以格高,故以橫斜疏瘦與老枝怪奇者為貴。”李清照這幾句是說,很久以來,大家都知道梅花是以風韻之美勝于它花的。象梅花這樣的疏影橫斜,暗香浮動,風韻美妙,哪里經得起春雨澆注,春風搖曳呢?更為難堪的是,不知誰家竟用橫笛吹起《梅花落》的曲子,使得困境中的梅花愈添愁緒。
“莫恨香消雪減,須信道,掃跡情留。難言處,良宵淡月,疏影尚風流。”如果說前面幾句是在稱贊梅花的風韻,怨風雨之無情,那么這幾句則是面對梅花,傾肺腑之言,既有對身處困境的將要凋零的梅花的撫慰、勸勉,也有對“疏影尚風流”的贊許、傾慕。可愛的梅花啊,你不要為暗香逐漸消散而懊喪,也不要為雪白的花朵日漸褪減而怨恨,應當相信,即使你的香氣已經飄盡,即使你的花朵已經凋謝,即使你的蹤跡已經掃得無影無蹤,但你的風韻、你的情意還將久留在你的橫斜疏瘦的枝干之上,繼續為人們所欣賞;而最叫人珍惜、最叫人難以描摹的還是那美好的夜晚,在淡淡的月光下面,你的疏影還會同樣的風流、醞藉,同樣的叫人心醉。
這最后幾句,點出了詞的旨趣所在,寄托高遠。自古以來,詠梅之作雖多,佳品卻是少數。劉勰在《文心雕龍·物色》中說,“吟詠所發,志惟深遠”,指出詠物最要緊的在于命意,在于寄托的高遠。詠梅也是同樣的道理。以詠梅而聞名的北宋隱者林逋,曾有“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佳句,這兩句比較準確地把握了梅的特征,素來為人稱道,抒發的卻僅是孤芳自賞的隱者胸懷。號稱“一樹梅花一放翁”的陸游,詠梅詩詞的格調升高了許多。他的著名的《卜算子·詠梅》把自己所堅守的節操融進了梅花的形象。這首詞不是描寫冰雪中盛開的梅花,而是描寫花朵雖被碾作塵土,但香氣依存的梅花。然而,他的詞有些暗淡、低沉。李詞也有感傷,也有孤寂之感,但總的情調是向上的,是堅信“掃跡情留”,堅信香消花落,情意仍在。她的美學理想是“良宵淡月,疏影尚風流”,哪怕只剩枝干也依舊風韻美妙。以往的人們在談起詠梅詞時,常常不能給予李清照以應有的地位,這是不夠公道的。
上一篇:李清照《漁家傲》詠梅花詩賞析
下一篇:李清照《臨江仙》詠梅花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