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念奴嬌丁卯上巳,燕集葉尚書蕊香堂賞海棠,即席賦之》詠海棠詩鑒賞
張元干
蕊香深處,逢上巳、生怕花飛紅雨。萬點胭脂遮翠袖,誰識黃昏凝佇? 燒燭呈妝,傳杯繞檻,莫放春歸去。垂絲無語,見人渾似羞妒。修禊當日蘭亭,群賢弦管里,英姿如許。寶靨羅衣,應未有、許多陽臺神女。氣涌三山,醉聽五鼓,休更分今古。壺中天地,大家著意留住。
上巳,古時指陰歷三月上旬的巳日,魏晉后改為三月三日。按古代習俗,官民都要于這一天去水邊洗浴,以潔身去病,名為“修禊”。在上巳“修禊”的活動中,以東晉王羲之與友人于紹興蘭亭的雅集最著名,故后世文人常于上巳日相聚宴飲,本詞即在這樣的一次宴會上“即席賦之”。丁卯,指紹興十七年(1147);葉尚書,指葉夢得,他曾任戶部尚書,當時已退居吳興(今湖州)。本詞所詠的宴會主要活動內(nèi)容是觀賞海棠,故上下片分詠所賞之花與賞花之人。
上片一開篇便緊扣上巳這一特定時節(jié)和“賞海棠”這一特定目標,詠寫對海棠花的依戀顧惜。“蕊香深處,逢上巳、生怕花飛紅雨。”意謂此時花事雖很繁盛,畢竟巳值暮春,恐怕好花并不能開長久了。“萬點胭脂遮翠袖,誰識黃昏凝佇?”意謂盡管花期將過,但很少有癡心人能懂得惜花,直待黃昏時分還肯依舊佇足凝視。“燒燭呈妝,傳杯繞檻,莫放春歸去。”意謂今夜我等且做癡心人,點亮蠟燭使海棠花盡呈艷姿,以飲酒賞花的豪舉,多留得幾分春光。“垂絲無語,見人渾似羞妒。”意謂人固有情,花也有意,嬌羞的花姿,仿佛在酬答賞花的疾心人。“垂絲”指海棠的枝條。海棠品種很多,江南最著名的是“垂絲海棠”,系與櫻桃樹嫁接而成,最為嬌媚。陳思《海棠譜》云:“今江浙間,別有一種柔枝長蒂,顏色淺紅,垂英向下如日蔫者,謂之‘垂絲海棠’”。詞中所寫點燭賞花的情境,化用了蘇軾《海棠》詩意:“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詞人如此賞花心切,實出于惟恐春歸的眷戀之情。
下片緊扣上巳日“修禊”的習俗和“燕(通宴)集葉尚書蕊香堂”的情事,轉入對賞花之人的詠寫。“修禊當日蘭亭,群賢弦管里,英姿如許。”意謂今日眾賓客仿效“蘭亭修禊”也相聚宴飲,在席上個個顯得英姿勃發(fā)。“寶靨羅衣,應未有、許多陽臺神女。”意謂今日相聚,何必用美麗的女子起舞助興?“寶靨(ye)”,女子面部的妝飾;羅衣,女子艷麗的衣著;“應未有”,何必有、不該有。這實際與上片應合,言外之意是說只要能觀賞到海棠于愿已足。“黃昏凝佇”、“燒燭呈妝”,本不為留戀美女,而是為眷顧美女般嬌媚的海棠。“氣涌三山,醉聽五鼓,休更分今古。壺中天地,大家蓄意留住。”意謂只要能引起酒興,不妨來它個通宵暢飲。這種及時行樂的寓意,與上片顧惜春光的用意也遙相呼應。
概括地說,全詞緊扣上巳日賞花燕集這一具體情事,鼓吹盡情地賞花、盡興地飲酒,寫得既纏綿又豁達,既細膩又跳脫,頗切合即席填詞的題旨。
上一篇:李彌遜《虞美人東山海棠》詠海棠詩賞析
下一篇:曹勛《月上海棠慢詠題》詠海棠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