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簪花·玉簪》詠玉簪花詩鑒賞
劉因
花中冰雪避秋陽,月底陰陰鎖暗香。
玉瘦每憂和露滴,心清惟恨有絲長。
且留宛轉圍沉水,莫遣聯翩入粉囊。
只許幽人太相似,蒼苔疏雨北窗涼。
詩難于詠物。要求既不能停留在物上,又要切合所詠之物,只有在曲盡事物妙處的基礎上來寫人物的情思,這樣的詠物詩才有意義。
與劉因(1249-1293)同時代的周密(1232-1298)曾寫過贊美玉簪花的詩句:“玉簪花落野塘香”(《西塍廢圃》)但那只是作為廢圃的一景,并非正面歌詠玉簪。相比之下,劉因這首詩就不同了。
“花中冰雪避秋陽,月底陰陰鎖暗香。”這既是對玉簪花的形象慨括,同時也寓有詩人的情思。表面上是說玉簪花象“冰雪”那樣潔白耐寒,不喜陽光,而甘愿在陰冷的月下“鎖暗香”,但如果縱觀全詩,并聯系詩人的身世,這也是詩人消極避世,孤芳自賞思想的流露。劉因是宋元之際的學者。據史書記載,其人“性不茍合,不妄交接,家雖甚貧,非其義,一介不取。家居教授,師道尊嚴,弟子造其門者,隨才器教之,皆有成就。公卿過保定者眾,聞其名,往往來謁,因多遜避,不與相見,不知者或以為傲。”元世祖忽必烈曾征召他做承都郎,右贊善大夫的官,因母病辭歸。后擬召他做集賢學士,又固辭不仕。世祖因此嘆道:“古有不召之臣,其斯人之徒歟!”(以上引文均見《元史》本傳)了解這些對于詩中“避秋陽”及“鎖暗香”就不難理解了。
中間四句還是既寫花也寫人。“露滴”和“絲長”本是極細微而不易覺察的,但對于“玉瘦”而“心清”的花也引起了“憂”和“恨”,這種擬人化的手法,實際上是微妙地寫出了詩人當時復雜而矛盾的心態。“沉水”是一種香木,也即“沉香”的別名,在這里是代指詩人的節操,“圍沉水”就是要堅持自己的操守,而決不能隨俗浮沉——“入粉囊”。當年忽必烈要征召他做集賢學士,劉因固辭不就,有人問他緣故,他說“不如此,則道不尊。”這可做為“且留宛轉圍沉水,莫遣聯翩入粉囊”的極好注腳。
最后兩句點明玉簪花與“幽人太相似”,所謂“幽人”就是“隱士”。在劉因的詩中曾多次提到“幽人”,如“溪南有幽人,鼓櫂前山阿。”(《泛舟西溪》)“莫道幽人好標置,北窗自古有羲皇。”(《夏日即事》)“山中有幽人,獨步溪橋月。”(《溪橋步月圖》)“松窗一夜遠潮生,斷送幽人睡失明。”(《山寺早起》)顯然,劉因是常以“幽人”自居的,而在這首《玉簪》詩中,他恰恰是把玉簪花看成是“幽人”的化身,借以抒發自己的情懷。
宋人林逋寫過一首《梅花》詩,其中有兩句很有名,久為人所稱道。詩是這樣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林氏是借詠梅花來寫其清苦而又幽靜的隱居生活,而劉因的“月底陰陰鎖暗香”恐是由此點化而來。其中“鎖暗香”是由于社會現實嚴峻所迫,還是詩人的自我清高?也許二者兼而有之。一個“鎖”字留給人們很多思考。
劉因還寫過另外一首《玉簪》,對理解本詩也許有幫助。詩是這樣的:
堂陰秋氣集,幽花獨清新。
臨風玉一簪,含情待何人。
含情不自展,未展情更真。
徘徊明月光,泛泛如相親。
因之欲有讬,風鬟渺冰輪。
不難看出這兩首《玉簪》詩的情調是一脈相承的。
上一篇:黃庭堅《玉簪》詠玉簪花詩賞析
下一篇:張雨《滿江紅玉簪次班彥功韻》詠玉簪花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