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魚兒牡丹①》詠牡丹詩鑒賞
周必大
魚兒牡丹,得之湘中。花紅而芷白,狀類雙魚,累累相比,枝不能勝壓而下垂,若俛首然。鼻目良可辨,葉與牡丹無異,亦以二月開,因是得名。其干則芍藥也,予名花而賦是詩,聞江東山谷間此品甚多。
天教姚魏主芳菲,合有宮嬪次列妃。
玉頸圓瑳宜粉面,霞裙深染學翚衣。
枝頭窈窕魚雙貫,風里蹁躚鳳雙飛。
莫把根苗方芍藥,留春不似送將歸。
這是一首詠牡丹花的詩。詩中贊頌了魚兒牡丹既有雙魚貫游和雙鳳飛舞的英姿,又兼有姚黃和魏紫的共同的艷麗,同時還具有玉頸翚衣一樣鮮亮繽紛的色彩。
詩的首聯“天教姚魏主芳菲,合有宮嬪次列妃。”“姚魏”,是指“姚黃”和“魏紫”兩種牡丹佳品。宋代在洛陽有兩種極其名貴的牡丹花。其一是“姚黃”,這是一種千葉黃花的牡丹。因為它是出于姚氏民家所培育的佳品,故而稱之為“姚黃”。另一種是“魏紫”,這是一種千葉的肉紅花。因為它是出于貴胄魏仁溥家所培育的佳品,故而稱之為“魏紫”。詩人在這句詩中還說姚魏兩家主宰著牡丹的佳品是天賜其意。歐陽修在《綠竹堂獨飲》中有“姚黃魏紫開次第,不覺成恨俱零凋。”周詩是化歐詩的此句而來的,同時歐詩和周詩均說這些花都是按開放的先后分為次列品級的。頷聯“玉頸圓瑳宜粉面,霞裙深染學翚衣。”“玉頸”和“圓瑳”,都是說花頸鮮明潔白得如玉如瑳,象戴上了一圈玉項璉似的,把花容襯托得更加美麗。同樣,這種魚兒牡丹不僅是花兒美麗異常,而且其葉也如同“霞裙”“翚衣”一樣五彩繽紛,艷麗奪目。頸聯“枝頭窈窕魚雙貫,風里蹁躚鳳雙飛。”這一聯是本詩的核心部分。前兩聯都是為了渲染烘托和制造氣氛,而第三聯才真正地寫到了這種牡丹的實質:在那舒展裊娜的枝頭上竟有象成雙成對的魚兒在水中逐游,又象是成侶成儔的鳳凰在風里蹁躚飛舞,所以這種魚兒牡丹又很類似金鳳花。詩人在這一聯里不僅稱贊了這種牡丹花的奇異美麗,而且也說明了詩人對此花命名的由來。尾聯:“莫把根苗方芍藥,留春不似送將歸”。魚兒牡丹的根干很象芍藥,所以詩人提醒人們:不要因為它象芍藥而錯把它當成了芍藥。芍藥本是善于留春的,但此花不是芍藥,而且春也是留不住的,不如還是送它歸去吧!
這首詩前兩聯是用擬人的手法來寫的。詩中把牡丹比成妃嬪一樣分為次列品級,而且還用“玉頸”,“圓瑳”、“霞裙”、“翚衣”等把其莖葉比喻成裝飾品來裝扮嬌麗的“粉面”和“窈窕”身姿。頸聯則用極為逼真的比喻,把牡丹花比喻成在水中相隨相伴而游的雙魚和在風里成雙成對蹁躚飛舞的金鳳凰,給人留下了一種極為形象、極為逼真、如見其物的印象。
上一篇:陸游《賞小園牡丹有感》詠牡丹詩賞析
下一篇:張孝祥《踏莎行》詠牡丹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