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牡丹》詠牡丹詩鑒賞
楊軒
楊妃歌舞態,西子巧讒魂。
利劍斬不斷,余妖鐘此根。
光華日已盛,闌檻豈長存。
寄語尋芳者,須知松桂尊。
唐、宋人甚愛牡丹,宋時往往把牡丹花作為貢物獻給皇帝,爭新買寵。這種風尚曾受到少數文人的反對,無端的責備牡丹為花妖,富艷一時,不如松桂的貞剛久長。楊軒這首牡丹詩就表現了這種思想,諷刺那種愛牡丹而滋生的奢華風尚,通過詠牡丹而反映一種生活哲理。
詩的開端兩句描繪牡丹花的形神,牡丹花的全貌。冷眼看去象楊貴妃歌舞時的抑揚婆娑之姿,又如美女西施智巧讒佞的心靈。楊貴妃以貌美而又長于歌舞博得唐玄宗的寵愛,并“從此君王不早朝”。西施絕美使吳王夫差迷惑,冶游放蕩,終于喪國亡身。詩人以楊妃舞姿繪牡丹搖曳之形,以西施巧佞之心寫牡丹之神,不僅形似,而更賦與牡丹以作家的憎惡感,牡丹花形美而心佞,是誘惑人們觀賞的原因。
三四兩句則寫牡丹的根。利劍斬不斷這誘惑人的牡丹花,斷了又生。簡直成妖,皆集聚在這一花根上。根既是花根,同時又是禍亂之根。以利劍斬之又斬,以深惡痛絕之恨,更反襯出牡丹花美及其奪人神魂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把牡丹花之美推到極處,而作者憎惡之情也發展到了頂點。
五六兩句一轉,暗示出物極必反,盛極必衰的哲理。牡丹花的光艷已達到最旺盛的狀態,花落之時,周圍檻柵難道能夠長存嗎?言外之意光華盛極,必然走向衰落。檻柵不存,花身自然難保了。牡丹雖為富貴花,但富貴無常。天時一到,則零落無存?!凹t艷久已歇,碧芳今亦銷”(白居易詩)。
七八兩句作者議論,給尋芳人進一言,應該知道松桂之樹是可寶貴的。松之貞剛勁節,寒暑不易,千年長存。桂樹芳香,冬夏常青,不與雜樹為伍。故松桂為天下物之美者,象征著君子的高風亮節,其位至尊。非一時的牡丹富艷可比。這里是比較了兩種不同的審美觀,即重視一時形式富艷的牡丹美,還是珍愛松桂貞剛常存的內質外在俱美。詩人是主張后者,而否定是前者。他不僅是詩人自己異于流俗的見解,也反映一部分崇信儒家學說的正人君子的見解。審美觀的不同,是“愛惡隨人情?!?/p>
這首七律以先揚后抑、揚中有抑的手法描繪牡丹之美,從自然物的盛衰之道,妙悟出審美過程的深邃哲理。從而反映自己的獨到審美見解,批駁世俗之見。蘇軾《牡丹記序》:此花見重于世三百余年,窮妖極麗,以擅天下之觀美。而近歲尤復變態百出,務為新奇以追逐時好者,不可勝紀,此草木之智巧便佞者也。”可見作者推尊松桂不是偶然的,借其觀賞牡丹倡導一種君子之德與美學觀。
上一篇:陳與義《牡丹》詠牡丹詩賞析
下一篇:王十朋《點絳唇異香牡丹》詠牡丹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