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晚蓮》詠荷花詩鑒賞
李群玉
露冷芳意盡,稀疏空碧荷。
殘香隨暮雨,枯蕊墮寒波。
楚客罷奇服, 吳姬停櫂歌。
涉江無可寄,幽恨竟如何?
晚蓮即晚開遲謝的蓮花(亦即荷花)。詩中寫的是少數蓮花殘存枝頭,因露冷香消,復遭夜雨,紛紛凋落的景象。詩人藉此聯想開去,言志抒情。
此詩為一首五律。首聯寫碧荷稀疏,多已枯萎,其殘花因露冷而香消。頷聯寫她復遭夜雨而墜落,其景凄涼,令人神傷、“殘香”、“枯蕊”相對,所指的即晚蓮或殘荷。這兩聯寫了晚蓮的不幸遭遇:既已露冷香消,魂斷荷塘,又復遭瀟瀟暮雨,身葬清波。回想蓮花盛開時節,紅白相間,亭亭玉立,香遠益清,何等高雅圣潔呀!然而眼前的景象豈不令人凄然神傷?這就難怪“楚客罷奇服,吳姬停櫂歌”了。
頸聯所寫的“楚客”,本指楚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屈子曾在《涉江》中自我表白過:“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云之崔嵬。”原來此詩作者李群玉生于洞庭湖之濱的湖南澧縣,此處正是屈子曾行吟之地,因此他想到屈原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不過這里的“楚客”是作者自指或泛指其他騷客文人。作為楚人,且又“性情淡泊,不樂仕進”,因而泛舟遠游,適逢蓮塘,實屬可能。“奇服”非屈子的奇服,而是志行高潔之意。作者見蓮塘衰敗,只好“罷”此奇服了。“吳姬”即吳國女子,詩中是泛指。她們當是采蓮女子,愉快地唱著“采蓮曲”,即所謂“櫂歌”,當是常事。櫂是“棹”(zhao)的異體字,即船槳,亦可代稱船。棹歌自然不只是“采蓮曲”,凡船主在船上所唱之歌,均可稱“櫂歌”。如:“乘采舫,過蓮塘,棹歌驚起睡鴛鴦”中的“棹歌”,就不一定是采蓮曲。“吳姬停櫂歌”是寫人睹物傷懷,并借以襯托蓮塘衰敗之象和人的愴然之情的。由于世界觀的局限性給作者帶來了體察物象的片面性。他只看到了蓮塘的衰敗,而忽視了蓮蓬飽滿、藕節肥嫩等豐收在望的事實。還是清朝翁格有見地:“留得根蒂在,歲歲有東風。”
尾聯兩句寫的是詩人或他人,不論是楚客涉江還是吳姬飛棹,總是精神空虛,無所寄托,其幽恨莫可名狀。
總之,全詩前兩聯是寫景,是比較客觀的描述。第三聯是寓情于事的寫實。尾聯是直抒胸臆,是接第二聯的生發。從總的看,后兩聯的抒情是接前兩聯的寫景而來的,即情生于景,見景生情手法的運用。因而本詩通過描寫蓮塘的敗落景象,表達了詩人感世傷時的愁緒,同時也暗喻了晚唐日趨沒落的社會現實。
上一篇:崔櫓《岳陽云夢亭看蓮花》詠荷花詩賞析
下一篇:李群玉《新荷》詠荷花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