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桂枝香觀木犀有感寄呂郎中》詠桂花詩鑒賞
陳亮
天高氣肅、正月色分明,秋容新沐。桂子初收、三十六宮都足。不辭散落人間去,怕群花自嫌凡俗。向他秋晚,喚回春意、幾曾幽獨! 是天上余香剩馥。怪一樹香風、十里相續。坐對花旁,但見色浮金粟。芙蓉只解添愁思,況東籬凄涼黃菊。入時太淺,背時太遠,愛尋高躅。
陳亮這首詠木犀詞詞牌名與所詠之物正合,木犀即巖桂。寄呂郎中,即寄贈呂祖謙,郎中系著作郎。呂祖謙與陳亮過從甚密。呂退居金華,陳亮前往探視,議論國家大政直至深夜。二人相得,實為知音。陳亮這首歌詠桂花的詞也寄托了他對呂祖謙的無限情思。
“天高氣肅,正月色分明,秋容新沐。”是秋天景物氣象的描繪。“肅”字寫出了蕭索之意?!霸律置鳌彼淖謱懙氖乔镌吕烧?,分明可見,與所詠的巖桂也有暗合之意。“秋容新沐”則點出秋天景象一新,是天高氣肅、月色分明形象描繪概括之語?!肮鹱映跏?,古十六宮都足?!惫鹱酉抵冈轮泄鹱?。宋之問《靈隱寺》詩說:“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焙笫浪煊泄鹱忧镆棺栽轮新溆谌碎g之說。三十六宮是說宮殿之多,處處皆是。以上所寫都平實妥貼并不見有奇警特異之處,恰如音樂序曲,雖緩緩而起卻孕育高潮。果然,“不辭散落人間去,怕群花自嫌凡俗。向他秋晚、喚回春意,幾曾幽獨。”一語既出,妙想驚人,堪稱神來之筆。是說桂花開於秋季,散落人間不怕辭別天上宮闋,只是擔心一旦下到塵俗凡界中,群花自己也覺得凡俗,所以就開“向他秋晚”,避開群花不使它們難堪。以便喚回幾分春天的氣息,哪里還有什么幽獨的感覺。而借桂花開于眾芳之后、孤獨無人賞識來寄托文人懷才不遇之思本是通常習見手法。這種幽獨感幾乎是古代文化抒發個性的傳統,屢見不鮮。但陳亮在這里卻一反傳統筆法,標新立異。借花桂之口,表明了桂花傲視群芳,開向晚秋,不但不覺孤獨,反有喚回春意的自豪感。這是一個大膽的創新與突破。上片實際只寫了桂花開放的時間,但卻寫得新穎,氣度不凡。下片換頭“是天上余香剩馥”就又轉到眼前所見之桂。“怪一樹香風,十里相續”,是倒裝句。意即怪不得一樹香風十里相續,原來是天上的余香剩馥所致,從語意上承接上片的散落人間之意?!白鴮ㄅ裕娚〗鹚?。”是說坐在花旁,只見桂花花形有如金色粟米。接著以芙蓉花和菊花作陪襯:“芙蓉只解添愁思,況東籬凄涼黃菊?!避饺丶茨拒饺兀_于秋季,又稱拒霜花。菊花斗霜更是名聞遐邇,但相形之下,它們只能添愁思,增凄涼。這與上片中“群花自嫌凡俗”正是一意。陳亮將歷來為人所稱頌的拒霜花(木芙蓉)、菊花也一筆抹煞。藝術創造抑揚此亦不為過,因他偏愛桂花超過其它。最后結句說:“入時太淺,背時太遠,愛尋高躅”。桂花本非人世間凡俗之物,雖然開秋季百花零落之際,縱有拒霜芙蓉、黃菊相伴但也難以與自己——桂花相匹配。合乎時俗成份太淺、而背離時俗成分又太遠,還是得尋找高蹤,另覓所在啊,這是桂花的自述,也是作者內心世界的剖示。躅,跡也。高躅即高蹤。張耒《病暑賦》:“知其無可奈何而安之兮,乃圣賢之高躅。”桂花本不曾幽獨,但最終仍幽獨,這一曲折往復變化中蘊含著作者多少沉痛之感啊。
陳亮這首詞自比于桂子,說天上收足,故散落人間,既不愿與百花爭艷以顯示出它們的凡俗,故于晚秋開放,喚回春意,但最終仍有不足之感。雖曾自豪幾曾幽獨,但還感慨“入時太淺,背時太遠”,而要另覓“高躅”。是借寫桂花而有喻。
陳亮生當宋室南渡之后,國家危亡時時系于心,未曾有一時之廢。特別可貴之處是陳亮不僅僅滿足于書生議論,而是務求實際,親自考察山川,量形度勢,乘機觀變,他力主抗戰,五次上書言事。他與辛棄疾等為莫逆之交,詩詞往和以酬心曲。這首歌詠桂花的詞也可以看作是陳亮自白,語出肺腑,毫不雕飾。詞風斬截痛快,雄放恣肆,實在是詞人胸襟懷氣的體現。另外,《全芳備祖》前集卷十三巖桂花門中收錄陳亮《桂枝香·巖桂花》一闋。今錄以備考:
仙風透骨,向夏葉叢中,春花重出。駿發天香,不是世間尤物。占些空闊閑田地,共霜輪,伴他秋實,淺非冷蕊,深非幽絕,中無倚握。任點取、龍涎篤耨,兒女子看、萬屈千屈、做數珠兒,刻畫無鹽唐突。不知幾樹欒團著、但口吻、非嗚云室。是耶非耶? 書生見識、圣賢心術。
上一篇:辛棄疾《清平樂賦木犀詞》詠桂花詩賞析
下一篇:張鎡《玉團兒》詠桂花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