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清平樂賦木犀詞》詠桂花詩鑒賞
月明秋曉,翠蓋團團好。碎剪黃金教恁小,都著葉兒遮了。
折來休似年時,小窗能有高低。無頓許多香處,只消三兩枝兒。
辛棄疾的這首“賦木犀詞”是贊桂花的。上闋,寫了木犀開花的時間及形貌。中秋節的前后,許多花都凋零了,而木犀卻正是生機盎然的時候。你看,那濃密的樹葉象一個個青綠色的小圓蓋,那盛開的花象被剪碎的黃金,碎片點綴在碧綠的葉子中間,她的身形是那么細小,以至于都被那密密層層的葉兒給遮住了。在這里,作者故意把木犀花寫得平平常常,甚至使你看都看不見,難以引起人們的注意。這是先抑后揚的筆法,更能突出桂花的馨香與可貴。盡管如此,字里行間也還是透出了作者對桂花的喜愛,能用“黃金”作比的花會是平常的嗎?其實作者在此設下了伏筆。
看了上闋,你也許會覺得木犀花太平常、不顯眼了。可是下闋換頭卻筆鋒一轉,描寫木犀花的香味濃郁。“折來休似年時,小窗能有高低。無頓許多香處,只消三兩枝兒。”寫作者信手折來木犀,并不象過年時那樣經心地放在室內,而是隨意地放置在小窗的前面,又只有那么兩三枝兒,卻頓時覺得滿室生香,使人神情怡然。詞到此戛然停住,而那木犀花的香氣卻給人以極為突出的印象,仿佛已經向你撲面而來,沁人心脾。讀者不禁贊嘆,那不甚美麗的花竟如此香氣襲人。那被密葉遮住的細碎的小花竟有如此魅力,木犀花不以花形大取勝,而以香味濃見長。千萬不能以形取物。
這首詞的中心是描寫木犀的香氣,但香卻只從三兩枝兒來,而不寫一棵樹的香、一叢桂的香,這別具用心的寫法很容易引起讀者的聯想。“三兩枝兒”便使滿室生香,那么,一棵樹、一叢桂的香氣又會怎樣呢?這便更覺含蓄蘊藉,很有意味。另外,在詞的最后,作者用了兒化韻,筆者認為這并非為湊字,“三兩枝兒”這一兒化韻的運用,使人有一種親昵的感覺,表達了作者對木犀無比喜愛和贊賞的心情。
桂花清香飄逸、濃馥致遠是極負盛名的。杜牧的“桂席塵瑤珮,瓊爐燼水沉”道出了桂花的馨香(水沉為香名);宋之問有“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的詩句。宋代金石學家洪適贊木犀“風流直欲占秋光,葉底深藏粟蕊黃。共道幽香聞十里,絕知芳譽亙千鄉”;清代唐孫華亦有“聞香不辨誰家樹,落子疑從上界移。”都極力贊嘆木犀之利,此類詩句甚多,不勝枚舉,辛詞不用典平平道來卻別有風韻。對于木犀,辛棄疾也有著特殊的喜愛,他還有幾首賦木犀的詞,也大多在寫香上下功夫,其中《清平樂·謝叔良惠木犀》的下闋也寫到“大都一點宮黃,人間直恁芬芳。怕是秋天風露,染教世界都香。”其意境與本詞的下闋相近,可以互參。
上一篇:辛棄疾《聲聲慢嘲紅木犀》詠桂花詩賞析
下一篇:陳亮《桂枝香觀木犀有感寄呂郎中》詠桂花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