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醉花陰木樨》詠桂花詩鑒賞
李彌遜
紫菊紅萸開犯早,獨(dú)占秋光老。醞造一般清,比著芝蘭,猶自爭多少。霜刀翦葉呈纖巧,手撚迎人笑。云鬢一枝斜,小閣幽窗,是處都香了。
木樨是秋天的代表花卉,以其蓬勃的生機(jī)和馥郁的香氣逗人喜愛。
本詞上半闋側(cè)重寫木樨的美好品性。“紫菊紅萸開犯早,獨(dú)占秋光老。”意謂其他花朵到秋季盛期已過,只有木樨一枝獨(dú)秀,占盡秋光。紫菊,即矢車菊,夏季開花,花多紫色。紅萸,吳茱萸,春末開花,秋季結(jié)實(shí)。菊花和茱萸都是常見的秋節(jié)植物,古代還有在頭上簪菊、插萸的風(fēng)俗,但與木樨比起來,仍顯得代表性不足,難怪作者要以“獨(dú)占秋光”來大加贊譽(yù)了。這里要說明的是,插茱萸不是插其花,而是插其實(shí),《本草綱目》引蘇頌《圖經(jīng)本草》:“按周處風(fēng)土記云:俗尚九月九日謂之上九,茱萸到此日,氣烈熟色赤,可折其房以插頭,云辟惡氣御冬。”王維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弟兄》云:“遙知兄弟登高日,遍插茱萸少一人。”即詠寫這種風(fēng)俗。正因秋季紫菊、紅萸的開花盛期已過,作者才有“開犯早”的惋惜,對木樨的推崇也就格外令人信服了。“醞造一般清,比著芝蘭,猶自爭多少。”意謂木樨的濃香,可與芝蘭拮抗,同樣芬芳四溢。芝蘭,即紫芝蘭草,實(shí)偏指蘭草,又名香草。《本草綱目》言其品性“花葉俱香,而燥濕不變”,故常被詩人引用:“離騷言其綠葉紫莖素枝,可紉可佩可藉可膏可浴。鄭詩言士女秉蘭。應(yīng)劭風(fēng)俗通言尚書奏事,懷香握蘭。禮記言諸侯贄薰,大夫贄蘭。漢書言蘭以香自燒也。”木樨能與蘭草相比,其品性之高何待多言?
下半闋側(cè)重寫木樨的逗人喜愛。“霜刀翦葉呈纖巧,手撚迎人笑。”意謂當(dāng)秋開放的木樨,連枝葉都纖巧可愛,閨中的少女禁不住折下一枝,輕輕拈在手中,微微品嗅,鮮花與笑靨交相映照,顯得格外俏麗。撚,同拈。這兩句詞不僅生動地刻畫了少女天真爛漫的嬌態(tài),隱含著以花喻人的用意,還似經(jīng)意又似不經(jīng)意地暗用了佛祖“拈花微笑”、以無言傳真諦的典故,隱約透露了少女幽微婉曲的心事,細(xì)加咀嚼,情味雋永。“云鬢一枝斜,小閣幽窗,是處都香了。”與上半闋紫菊、紅萸的可簪可插以及蘭草的可紉可佩相呼應(yīng),突出木樨同樣可人心意。意謂少女折下鮮花后,既插于鬢發(fā)間,又供于閨閣中,于是閨閣內(nèi)外,溢滿木樨的芳香。“是處”,各處。詞意是只寫閨中少女對木樨的喜愛,并不等于木樨只能供閨閣賞玩。正如楚辭好用芳草美人象征高潔志行一樣,本詞也隱含著借鮮花麗人喻寫自己幽雅情懷的立意。
本詞最令人欣賞的藝術(shù)特色,一是在與其他花卉的比較中描寫木樨的品性,使讀者印象更為鮮明;二是構(gòu)思精巧,尤其是下半闋借閨中少女玩賞木樨的情境,生動具體地刻畫出人們對木樨的喜愛;三是針線綿密,思路前后連貫,內(nèi)容相互照應(yīng),取材、落筆頗見匠心。
上一篇:朱敦儒《清平樂木樨》詠桂花詩賞析
下一篇:李彌遜《聲聲慢木犀》詠桂花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