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牛要犯死罪
吹牛是不少人的愛好
吹牛是人際交往中的一種手段
吹牛不是不犯死罪
人類產生了語言,特別是將語言運用于社會交往后,就有了聊天這一說法。什么叫聊天?從字面上理解,就是講天上的事。古人沒有今人幸運,能上個什么九天攬月,大都沒到天上去過,所以,講天上的事時,往往就只能憑想象。由于絕大多數人長年都生活在井底,只看見井口那么大個天,思維方式便比較簡單、狹窄,因而在聊天的時候,還多少有個譜。但也有些自認為見多識廣的人,便會海闊天空,將許多事說過了頭。于是,聊天就變成了吹牛。那么,什么又叫吹牛?那就是,用令人吃驚的描述,把自己的能力與經歷渲染到離奇、怪誕甚至悲壯的程度,叫做“吹”。而所吹之事,遠離實際情形,便是“牛”了。
既然吹牛一事是在所難免的,于是,從古到今便有了許多吹牛家。在中國古典小說中,就有許多吹牛的故事。如《三國演義》,就是一部不錯的吹牛寶典。在羅貫中的筆下,什么“草船借箭”,什么“借東風”,什么“空城計”,稍有點常識的人都能判斷,那是不可能發生的,也無須去查歷史資料了。但讓那老先生吹出來,真還像模像樣的。今之不少人在看書看戲時,常常沉浸其中,拍手叫好甚而拍案稱奇。那書中描述的人物,更有不少是吹牛大師。如關羽吹張飛時說,“某何足道哉,吾弟張翼德于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耳。”真那么簡單,真有那么厲害的“猛男”?那劉皇叔何以經常被攆得東逃西躲,何須跑到蜀中去偏安一隅?如果張飛都能完成今之精確如導彈才能完成的“斬首行動”,那不一大早就統一中原了?
無獨有偶。也許是人性弱點所致,在西方,也有許多可以“家”冠名的善吹者。據說在18世紀中期的德國,有個叫米希豪森的男爵。那家伙生于1702年,在俄國軍隊服役時,曾和土耳其人打過仗。從他老兄口中講出來的故事,大都會令人嘆為“聽”止。其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可說明其作為“吹牛家”是當之無愧的:有一天,那家伙上山去打獵,在森林中發現一只毛皮無比絢麗的狐貍。用槍打吧,覺得會打爛了毛皮,太可惜。于是,老米便取出子彈,將縫衣針按入槍膛,“唿”一聲打出去,只一槍就把這狐貍的長尾巴給釘在了樹上。那老兄從容下馬,取出鞭子對那倒霉的狐貍一頓猛抽猛打,狐貍無計脫身,又忍受不了疼痛,竟從皮囊里飛跑而出。聽完這個故事,其他獵人無不嘆服。
國人大多喜歡聊天吹牛。吹牛有追隨者的原因在于,運用蘊涵深刻寓意的故事與人交流,會讓你感受到一種智慧,震撼你的心靈。同時,用幾近吹牛的方式來描述未來的美好前景,也可激發你的斗志。因此,人際交往中,吹牛有很多樂趣,吹牛同時更是一種語言藝術。有時會說到這句話:“吹牛不犯死罪。”這句俗語的意思,大抵是指夸張或虛構都不會置人于死地,自己當然也更不可能犯死罪。
其實,吹牛有時也是令人厭惡的。因為聊天、吹牛,為了逞口舌之強,在吹牛過程中,本身就是對別人常識、智力的一種懷疑。吹牛者過于尊重自己的同時,便輕慢了別人。再進一步,從法律上來講,侮辱、誹謗都可能最終導致他人的死亡。雖然不可能犯死罪,但是刑事責任也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吹牛者也許本身不犯死罪,但有時卻會導致別人犯死罪。若干年前,陳毅元帥回到闊別多年的故鄉時,看到一些人將當地的糧食產量大吹特吹,說一畝地高產、豐產多少多少斤,便很不滿意。他專門講,我們共產黨是執政黨,我們吹牛,是要害死人的。為此,他還特別賦《鄉情吟》一首:“今日話鄉情,情真意更誠。好大喜功事,萬代招罵名。”此種思想,足當令今之官場商場情場有吹牛嗜好的人們深思之。
上一篇:《可疑天下父母心》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善于尊老,學會愛幼》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