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jié)日是禮儀的舞臺,每一個中國節(jié)日都濃縮了千百年積淀下來的風(fēng)俗、傳說和規(guī)矩,是一枚中國人無論走到哪里都會隨身攜帶的文化胎記。
一年之計在于春,中國節(jié),最熱鬧、最盛大、最有味的,莫過于歡歡喜喜的春節(jié),而春節(jié)之中的重頭戲,無疑便是除夕夜的年夜飯(守歲宴)。
年夜飯的主題只有兩個字——團圓。它就像牽拉風(fēng)箏的細線,游子們不管走到天涯海角,在這一刻也會奔波回親情旁邊,共同感受守歲的溫暖。
年夜飯是守歲的起點,一定要慢慢吃,華燈初上開席,可以一直吃到子夜,見證辭舊迎新的一刻,俗稱“熬年”。這一風(fēng)俗來自一個沒有人能說清起源的傳說:很久以前,有一種怪獸名字叫“年”。每到除夕之夜,年獸就會出來傷人毀田,給勞作一年的百姓帶來災(zāi)難。為躲避年獸,大年三十晚上,家家戶戶不等天黑就早早關(guān)門,衣不解帶坐盼天明,并且用喝酒打發(fā)時間和壯膽。待太陽重新升起,已是正月初一早晨,年獸不再出來,人們才敢出門,見面作揖道喜,慶幸沒被年獸吃掉。又波瀾不驚地過了許多年,人們對年獸疏忽了戒備,一年的臘月三十夜,年獸突然竄到一個村莊,將絕大多數(shù)村人吃掉,只有一對掛紅簾、穿紅衣的新婚夫婦幸免,還有幾個孩童,正在院里玩耍,他們點燃一堆竹子,火苗上竄,竹節(jié)被燒得“啪啪”作響,年獸看見火光掉頭便跑。人們這才明白,原來年獸也有軟肋,怕紅、怕光、怕響聲,于是,每至年末歲首,千家萬戶都要貼紅紙、穿紅袍、掛紅燈、敲鑼打鼓放爆竹,拒年獸于千里之外。
從此,每到過年,在這“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除夕,全家人便圍坐一起,茶點瓜果擺滿一桌供奉神明。在這里邊,蘋果必不可少,寓意“平平安安”;很多地方的人家還要供一盆年前燒好的“隔年飯”,象征一年到頭吃不完的意思,隔年飯大多選用大米、小米混合,為的是有黃有白,取“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含義。茶點瓜果也個個討滿口彩:棗(春來早),柿餅(事事如意),杏仁(幸福之人),年糕(一年更比一年高)。
一邊敬奉神明,一邊犒賞自己,是除夕夜的兩大主題。而吃年夜飯,則是每一家最熱鬧的時候。一家老小,團聚桌旁,撫今追昔,共享天倫。年夜飯異常豐盛,有冷拼,有熱炒,保留節(jié)目是一條魚。因為“魚”和“余”同音,代表“吉慶有余”“年年有余”。而最后一道多為甜點,祝福來年甜甜蜜蜜。這一刻,最醉人,酒是必不可少的道具,其中流傳最久的便是屠蘇酒。屠蘇乃草名,據(jù)傳此酒為漢末名醫(yī)華佗研制,由大黃、白術(shù)、桂枝、防風(fēng)、花椒、烏頭、附子等中藥入酒浸制而成。后由唐代名醫(yī)孫思邈流傳開來,經(jīng)歷代相傳,飲屠蘇酒便成為過年風(fēng)俗。古人飲屠蘇酒不同今日。聚會飲酒,總是從年長者飲起;但飲屠蘇酒卻恰好相反,從最年少者飲起。宋代文學(xué)家蘇轍《除日》詩云:“年年最后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余”即是這種風(fēng)俗的真實寫照。有人不解其意,其實它的“理論”是:“少者得歲,故賀之;老者失歲,故罰之。”直至清代,這一習(xí)俗仍傳習(xí)不衰。當代人過年雖有各種酒品可供選擇,飲酒次序也未必如此嚴格,但增歲添壽的祝福從未改變。
年夜飯花樣繁多,各地不同,但餃子、餛飩、長面是炎黃子孫的共選項。特別是吃餃子,已經(jīng)成為除夕守歲、待客的基本禮儀符號,因其有“更歲交子”的特殊之意,又因其狀如元寶,給人“新年大發(fā)財,元寶滾進來”的無限聯(lián)想,所以,餃子是普天同慶的首選之品。新年吃餛飩則取其“開初”之意。傳說中世界生成前處于混沌狀態(tài),自從盤古開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長面也叫長壽面,新年吃長面,這樣的禮儀自會皆大歡喜。
上一篇:商務(wù)宴請有什么規(guī)矩
下一篇:在高雅藝術(shù)面前,你是一種什么風(fēng)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