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人之明決定你的人生高度
在識人的過程中,心智不夠成熟的人往往很容易以偏概全——認識到某個人具有某種突出的缺點時,就會認為這個人其他方面也不好;相反,如果認識到這個人具有某種突出的優點時,就會認為這個人其他方面也是好的。這樣的識人方式,往往會讓人錯把“仙芝”當“雜草”,錯過了“貴人”;又或者錯把“雜草”當“仙芝”,結交不該結交的人。
不要以為這種錯誤沒什么,實際上,它可能會讓我們吃盡苦頭,甚至摧毀我們的人生。
19世紀,有位名叫娜坦麗的女人,號稱是“莫斯科第一美人”,據說普希金被其美貌所吸引,可謂一見鐘情。在普希金看來,娜坦麗有如此驚人的美貌,也必然會有高尚的品格,于是,他不顧別人的勸阻毅然與娜坦麗結婚了。結果,娜坦麗并非像普希金對她的判斷那樣,她與普希金志不同道不合,對于普希金的那些華美的詩篇她毫無興趣。她愛慕虛榮,揮金如土,還常常要普希金陪她出席一些豪華的宴會。為此,普希金不得不丟下創作,從此沒有了經濟來源,但是娜坦麗依然揮霍無度,致使普希金債臺高筑,最后還為她決斗而死。
普希金是才華橫溢的,但他的心智卻不夠成熟,否則,他就不會愛上徒有其貌的娜坦麗,更不會受她所累而放棄事業、債臺高筑,乃至最后與人決斗而亡。
是否具有識人之明,是否能為自己選擇品行高潔的朋友、愛人,對我們的人生具有重大影響。從某種意義上說,朋友、愛人的良與劣甚至決定了我們的人生高度。因此,心智成熟的人總是為自己選擇值得結交的朋友、值得去愛的愛人,他們頗具識人之明,不會以偏概全地看人。
那么,我們怎樣才能如同心智成熟的人一樣具有識人之明呢?
清醒、理智地注意“投射傾向”
“投射傾向”就是說心智不成熟的人在反映別人的時候其實也在反映著自己,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對他人產生的知覺往往無形中包含著自己的東西。如果對自己的“投射傾向”不加注意,不能清醒理智地進行自我反思,就很可能以偏概全,產生各種偏見。比如,有些人總是從好的一面來看待別人,因為他本人就是一副菩薩心腸,為人十分善良;而有些人則總是從不好的方面來判斷他人的行為,即便是好事,他也會認為“別有用心”,這是因為他本身的猜疑心很重。
冷靜、客觀地對待“第一印象”
心智不夠成熟的人往往深受第一印象的影響,對人第一印象好,便對其掏心掏肺;反之,則對人冷淡、排斥。但是在人際交往中,初次接觸獲得的信息往往具有一定的虛假性,而第一印象一旦在雙方腦海中形成,以后交往中所產生的其他信息也只是扮演補充和解釋的角色。因此,我們要冷靜、客觀地對待第一印象,不要讓第一印象給自己和對方造成困擾。
不要定格于“刻板印象”
在生活中,心智不成熟的人提起教師常常想到“文質彬彬”,說到商人就和“唯利是圖”掛鉤,但這些往往并不是事實。這就是刻板印象,心智不成熟的人按照預想將人分為不同類型,然后貼上標簽,按圖索驥??贪逵∠蟮男纬?,往往始于對某一類職業普遍特征的歸類,這種簡單的認識雖然有利于對某一群人進行概括的了解,但也很容易產生偏差。人心各不相同,而刻板印象所根據的卻并非認識對象的本人,有時刻板印象還是由偏見而來的。因此,我們要多角度地看待問題,認識到人的個性的多樣性,并不斷地修正頭腦中由于刻板印象造成的假象。
不要一味“以貌取人”
心智不成熟的人大都以貌取人。以貌取人是一種由表及里的推斷,帶有很大的偏見。因此,我們在認識他人的時候,如果想有效地擺脫外貌的影響,必須注重了解對方心理、行為等深層次的東西。
力求避免“循環證實”
心智不成熟的人對一個人存在偏見,常會得到自動的“證實”。比如,對某人存有懷疑之心,不自覺中就會表現在行為舉止和態度上。時間一久,對方必定有所察覺,從而產生戒備之心。而對方的這種情緒也會流露出來,會使我們深信自己當初對他的懷疑是正確的。如此循環證實,雙方勢必陷入越來越深的偏見中。因此,當與他人交往中,要客觀地看待對方,拋棄曾經的成見。
上一篇:讓自己活在當下
下一篇:詢問代替以己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