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本源:到底是什么讓你憤怒
卡耐基·梅隆大學曾經做過一個試驗,邀請92名志愿者從6233按照13遞減來倒數,比如數到6220,而后是6207,再然后是6194,且要求速度不斷加快,一旦數錯就要重來。
為了增加試驗的不愉快感,研究者們特意用相機記錄他們的一舉一動,觀察志愿者在進行試驗的過程中的面部表情,看看哪些人表現出尷尬,哪些人感到緊張害怕。實驗過后,研究者們又提取志愿者們的唾液,記錄他們的心率和血壓。
結果顯示:那些憤怒的志愿者,比起那些緊張害怕的志愿者,血壓值和唾液的壓力激素偏低。這就說明,憤怒雖然對身體健康無益,但沒有恐懼帶來的傷害大。在遭受外界刺激時,比起絕望和恐懼,憤怒可以是一種良好的替代品。
憤怒有時可以幫助我們保護自己的底線,比如遇見一件不公平的事,遇到不合理的安排,明明很在意,卻假裝瀟灑說沒事,時間久了就會模糊個人原則,被人惡意侵犯。倘若能合理表達出不滿,就能幫助我們遠離這樣的問題,讓人知道我們的底線是什么。
同時,憤怒可以幫助我們建立自尊。表達憤怒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種合理的需求,在表達的過程中疏通負面情緒,可以減輕心理壓力。特別是在自我價值和尊嚴受到侵犯時,恰當地傳遞出自己的憤怒,也能贏得他人的尊重。
但事物都有兩面性,如果情緒很不穩定,易激惹,與別人稍有話不投機就怒不可遏;看到他人無意識的動作、輕微的失誤,也被視為對自己極大的冒犯,繼而大發雷霆,那就需要反思了。這個時候,想調控憤怒的情緒,本質的問題在于回溯這些憤怒的來源,重新構建自己對憤怒的認知。
第一,我們想要通過憤怒達到什么樣的目的?
憤怒是一種外在情緒,但很多時候并不是問題的根源,我們必須看清楚憤怒背后的需求是什么?如果你想跟對方建立親密的關系,對方卻讓你失望,你直接以憤怒和疏離的方式處理,那就永遠失去了和對方親近的機會。不如換一種方式,說出自己真實的感受:“我很在意我們的感情,但有些事情影響到了我們,這讓我很失望。我想和你談談,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實際上,這就是把憤怒的根源找了出來,用原生情緒(想和對方親密)代替了次生情緒(因需求得不到滿足而憤怒),用這樣的方式去處理問題,才能更好地促進感情,并讓對方感受到你的心情。
第二,我們有沒有把憤怒的情緒遷怒于無辜的人?
有時候,我們對一個人發火,是因為知道對這個人發火比較安全,但事后又會后悔,覺得自己不該如此。同時,無緣無故地把自己的不良情緒拋給無辜的人,接到包袱的人,勢必會想辦法將其甩掉,再傳給別人,如此一來,我們的不良情緒就變了一個污染源。
遷怒于他人,不僅僅是情緒失控,更是沒修養的象征。有憤怒的情緒沒問題,但得選擇無害于他人和自己的方式來宣泄,如哭泣一場、看爆笑電影、運動出汗等。
第三,有沒有其他方式可以彌補一下受傷的自尊?
有些人在自尊心受到傷害的時候,就習慣于用憤怒來掩飾,這是一種自我防御機制。不過,這種方式不能真正地解決問題,為了面子而慪氣,只會讓自己陷入失落中,而在失落后又會感到憤怒。真正自信的人,是不會因為他人的一些正常言行就認為傷了自己的自尊,很多時候憤怒都是源于不自信和缺乏安全感。
第四,有沒有嘗試去找尋獲得愛與快樂的方法?
很多憤怒都是因為基本需要和欲望無法得到滿足,繼而感到深深的受傷或無助,渴望有更多的愛和快樂。其實,憤怒并不排斥愛、感恩等積極的情感,你可以深愛著一個人,也會為他的某些行為感到憤怒,但依舊愛著他。遇到這樣的情況,就需要努力去找到獲得愛和快樂的方法,這樣才能化解憤怒。
第五,是否學會真誠負責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需要?
暴力只會帶來更多的憤怒、傷害和報復,無論是口頭的還是軀體的攻擊,都不會澆熄怒火。我們要告訴別人,到底是什么東西讓我們感受到憤怒和傷害,告訴對方我們真正希望他們做的是什么,以不攻擊的方式表達不滿,與其怒氣沖沖地指責對方說“你錯了,你簡直離譜”,倒不如說“我覺得受傷,你的所作所為沒有考慮到我的需要”。
總之,對每個人來說,憤怒都可以成為一次學習的機會,我們可以通過了解自己憤怒的來源,把憤怒的能量轉化為建設的動力。
上一篇:命運的改變從小小的想法開始
下一篇:在傷痛與殘缺之外,仍有照亮生命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