兢兢業業,克服消極被動的工作習慣
消極被動的工作習慣,會讓你慢慢喪失活力與創造力,忘記自己當初信誓旦旦的職業規劃,最終一事無成。如果我們能正確地分析和看待自己所處的環境,以平常心面對順利與挫折,兢兢業業地處理手中的工作,就不會養成消極被動的工作習慣。
一位小姐拿著一份招聘報,向她的新朋友講述自己的工作經歷:她的第一任老板是個嚴厲的中年人,那時她剛畢業,對公司的業務一點也不熟悉,老板卻塞給她一大堆工作,拼命地找她碴,看她不順眼,千方百計想在試用期滿之前讓她走人。第二任老板是“海龜”(海歸),作風開明,有親和力,她在那里工作很順利,可慢慢地不知為什么,這個老板也開始變得愛找碴,最后竟然為了一個小小的失誤,炒了她魷魚!第三任老板……
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目睹她近幾年頻頻被裁的經歷,就可以看出原因在于她消極被動的工作習慣。第一份工作時,她沒有經驗,工作做得漏洞百出,但真正讓老板生氣的不是她的失誤,而是她的工作態度:交代一樣做一樣,從不主動去學習,能躲過去的就不做,遇到困難就放棄……做第二份工作時,老板最初很看好她,因為交給她的任務完成得都不錯。可一段時間后,她開始盲目滿足,工作對她來說成了“混”飯吃的工具,她根本就不想再付出努力,老板一氣之下“開”了她。以后的經歷也大致如此,她就這樣帶著消極的工作習慣,一份一份地換工作,看來她很難取得什么成就了。
這個女孩認為自己倒霉,但卻沒有找到令她“倒霉”的真正原因,沒有老板會喜歡工作消極被動的員工,她真正該做的是克服壞習慣,立志進取。一個人一旦養成了消極被動的工作習慣,就會變得不思進取,目光狹窄,最后走向好逸惡勞,一事無成的深淵。所以無論你面對的是怎樣的環境,都要保持積極進取的勁頭。
有兩個師范院校畢業的朋友,一個被分配到某所山村小學當老師,另一個卻幸運地分到了城市小學任教。被分配到山村小學的A,抱怨自己的命不好,山村里信息閉塞,文化生活單調,吃的用的差,同事水平低,他的雄心壯志被磨得一點都不剩。他開始把課余時間消磨在麻將桌上,上課之前懶得備課,整天琢磨著怎么能調進城。一次教育局局長突然來聽課,沒有任何準備的他,被開除了。他難過地想:“如果當初我分在城里,那我一定會努力的,說不定現在已經是教學骨干了!”被分到城里的B也下崗了。因為自從到了城里后,他與領導同事相處得不錯,工作輕松、工資優厚,他覺得就這樣過一輩子挺不錯。他不再鉆研教學方法,不再認真備課,很多孩子都把他叫做“催眠大師”。一段時間后,學校引進競爭機制,B被淘汰了。他想:如果當初我被分到農村,那就一定會努力學習,爭取早日進城,而現在我卻變成了被溫水煮熟的青蛙!
看出這兩人的問題了嗎?是他們自己把消極被動的種子種在了心中,環境如何并不能成為他們消極被動的借口。一個人一旦養成了消極的習慣,那么處于順境便盲目滿足、放棄努力,遇到成功便自我滿足、停滯不前;處于逆境便輕易退縮、灰頭土臉,遇到困難便輕言放棄、怨天尤人。這就是消極的種子最容易破土發芽的環境,簡直是“風調雨順”!
工作上的消極、失敗與無望,必然會對人的其他方面產生非常可怕的負面影響。想想看,一個人,消極地面對世界,滿眼的灰色,為周圍的朋友同事所不屑,該是多么的可悲!
一個環境,怎樣是好?怎樣是壞?標準并不在環境本身,而在于人如何自處:置身其間,不迷失自己,保持積極主動的精神,這樣的環境再“壞”也是好環境,反之,再“好”的環境也是壞環境。環境對人確實有一定的影響,而最關鍵的還是人自身,順境或逆境都不能成為消極被動的借口。
上一篇:充滿負能量的人不明白為誰工作、為誰忙
下一篇:力爭上游,做第一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