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漁思維
有的人在幫助別人時,習慣于送東西,給錢財;反過來,有的人在接受幫助時,心里總盼著別人送東西,給錢財。
其實,我們在幫助別人時應當讓他們掌握生存之道,這才是最好的幫助。我把這種授予別人生存之道的思維,叫授漁思維。
老子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道理其實很簡單,魚是目的,釣魚是手段,一條魚能解一時之饑,卻不能解長久之饑,如果想永遠有魚吃,那就要學會釣魚的方法。因此,英語是這么翻譯老子的話的:“Give me a fi sh and I will eat today. Teach me to fi sh and I will eat for a lifetime。”
“授魚思維”,只是解決了他一時的低層次物質需求,卻不可能幫助他從根本上擺脫被動,他難免等待外界的饋贈或者施舍;授漁思維,他有了求知的能力,獲取財富的素質,才能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中掌握主動權,作為一個平等、獨立的社會成員立足于大千世界。
當然,我們傳授的“漁”不應該僅僅指方法手段,還應當擁有一種精神,一種心態。而作為接受的一方,則應該以一種積極健康的心態去領悟和繼承這種精神,這才是“授”之真意所在!
[這樣助人才為樂]
好幾年前看過這樣的故事,有一個人家里很窮,一個富人見他可憐,就起了善心想幫他致富。富人送給他一頭牛,囑咐他好好開荒,等春天來了撒上種子,秋天就可以遠離貧窮了。
窮人滿懷希望開始奮斗,可是沒過幾天,牛要吃草,人要吃飯,感覺日子比過去還難,窮人就想,不如把牛賣了,買幾只羊,先殺一只吃,剩下的還可以生小羊,長大了拿去賣,可以賺更多的錢。
窮人的計劃如愿以償,只是吃了一只羊之后,小羊遲遲沒有生下來,日子又艱難了,忍不住又吃了一只。窮人想,這樣下去還得了,不如把羊賣了,買成雞,雞生蛋的速度要快一些,雞蛋可以立刻賺錢,日子可以立刻好轉。
窮人的計劃又如愿以償了,但是日子并沒有改變,又艱難了,窮人又忍不住殺雞,終于殺到只剩一只雞時,窮人的理想徹底破滅了,他想致富是無望了,還不如把雞賣了,打一壺酒,三杯下肚,萬事不愁。
轉眼一年就過去了,第二年春天,發善心的富人興致勃勃地來送種子,赫然發現窮人正就著咸菜喝酒,當初他送的牛早就沒有了,窮人依然一貧如洗。
富人轉身就走了,窮人當然一直窮著。
當時看了這個故事,只是當個笑話,也沒思考什么。不久前,在報紙上看了一個真實的故事,與此有點相似。西班牙有一位名叫卜吉斯的富翁,曾經連續10年捐款給他故鄉的居民——摩洛哥北部的索里曼人,以解決他們的生計問題。1986年,摩洛哥王室決定授予他“哈珊王勛章”,可對這么一項至高無上的榮譽,卜吉斯卻沒有接受。
對此,人們各執己見,有人認為他對王室不滿;也有人說他謙虛,認為自己不配接受那枚勛章。后來,摩洛哥《先知報》的一位記者去采訪卜吉斯,人們才得知真正的原因。他是這么對記者講的:
有一天,我回索里曼,下榻在地中海金蘭灣的一棟別墅里。傍晚時,我去海濱散步,一不小心,踏進了沙灘上的水洼里,伴隨著濺起的水花,一群小海蟹紛紛竄動起來。它們或爬入石縫中,或鉆進沙子里,我隨手抓了一只。
回到住地,當地人對我說,這種蟹叫寄居蟹,大多生活在岸邊的淺水里,但是,如果它們能爬進大海,也會長得如盤子那么大。我非常不解地問,它們為什么不爬進大海里?當地人只是搖搖頭。
終于有一天我知道,這種蟹有一種安貧樂土的生活習性,它們之所以寄居在遠離大海的淺水洼里,是因為每次漲潮都能給它們帶來點可憐的食物,只要有定期的潮水,它們都會賴著不返回大海。但是淺水洼的食物時斷時續,它們的生活經常處于饑一頓飽一頓的狀態,因此這種蟹難以長大。相反,要是一遇到枯水期,或一連幾個星期潮水漲不到它們的水洼,它們也會歷經苦難爬向大海,最終長成一只盤子大小的蟹。
這種寄居蟹對我有很大的啟發,我決定不再去救濟我故鄉的索里曼人,而恰恰就在我作出決定的時候,接到要授予我勛章的王室來函。我想,現在已經沒有接受的必要了。
卜吉斯拒絕國王勛章的故事,說明了什么呢?扶貧式救濟是不能真正幫助窮人脫貧的。要變救濟性扶貧為開發性扶貧,否則經常性的物質救濟,只會給他們造成永久的貧窮。
前幾天又看到了這樣一個故事,分別講了一位農民、一位漁夫和一位富商的故事。三人在自己的工作領域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們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所得的物質財富,但在分享之前,他們要求接受者必須傾聽自己獲得成功的經歷經驗。對此,滿懷欣喜的眾人卻“呸了一口唾沫,轉身走了”。很多人都是寄居蟹,只想要魚,而對真正更需要的漁——成功的方法經驗,卻表現得如此輕賤,不屑一顧。這些人為什么如此?原因很簡單,他們懶惰慣了,很容易被眼前輕易可得的東西所誘惑,而不愿意付出努力靠自身獲取更多的成功,他們缺乏一種艱苦奮斗、踏實肯干的精神。日子得過且過,生活優哉游哉,火燒眉頭時,臨時抱佛腳,向他人求助。
我們可能會對這些“受者”,感到“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但我所要說的,也是更重要的,是作為“授者”該怎么去助人,才能贏得大家皆樂的局面。
對此,我講一個故事。兩個釣魚高手一起到魚池垂釣,兩人都大有收獲。
忽然,魚池附近來了十多名游客,這些人怎么釣都毫無收獲。
那兩位釣魚高手個性很不相同。其中一人性格孤僻,不愛答理人,獨享垂釣之樂;而另一位高手卻是個熱心、豪放、愛交朋友的人。
愛交朋友的這位高手,看到游客釣不到魚,就說:“這樣吧,我來教你們釣魚,如果你們學會了我傳授的訣竅而釣到很多魚,每十尾分給我一尾,不滿十尾就不必給我。”
雙方一拍即合。
教完這一群人,他又到另一群人中,同樣也傳授垂釣技術,依然要求每釣十尾回饋他一尾。
一天下來,這位熱心的釣魚高手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來指導垂釣者,但獲得的竟是滿滿一大筐魚,還認識了一大群朋友。
另一位釣魚高手不具備授漁思維,獨自悶釣一整天,收獲遠沒有同伴多。
“授人以漁”本身不僅包括資金,也包括技術。我們可以將資金之于需要幫助的人,比喻為“魚餌”,但很多時候有了“魚餌”并不能捉到“魚”。“授人以漁”還要教會別人怎么“結網”,怎么捕魚。當你幫助別人獲得成功之后,自然也會在助人為樂之余得到回饋。我們從事的職業既幫助了別人,又幫助了自己快樂地工作。
讀后有智慧
幫助別人是一種好品質,但幫助的結局未必能讓人樂起來,頂多是剛開始讓人松了口氣,能夠高興一下。幫人也講究方式手段,光靠物質上的幫助并不能徹底改善這個人的生活現狀,這其實只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
對于一個乞丐,第一碗飯可以救命,第二碗便是誤導,第三碗無異于毒藥。有的人天生有依賴性,習慣于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有的人不悉經營謀略,有錢也不會用在刀刃上。重要的是要讓窮人覺醒,教他們一些致富之道。
上一篇:換位思維-[中美吃香蕉的思維差別]
下一篇:放棄思維-[放棄是為了新的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