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被欺負,如何幫助孩子
樂樂長得很高大,雖然才5歲,但是看起來就像七八歲那么高,為此經常一起玩的幾個孩子媽媽,常常向著樂樂媽媽取經是如何把樂樂喂養得這么好的。然而,樂樂膽子卻很小,尤其是在外面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他總是牢記爸爸媽媽說的“不打人,不罵人”的訓誡,哪怕被小朋友打了罵了,也不還手,不還口。有的時候受到了很大的委屈,他就會哭個不停。
看到樂樂這個窩囊的樣子,媽媽首先進行反思:“咱們的教育方法真的對嗎?不打人不罵人是對那些友好的孩子,有的孩子就是欺負人,就喜歡打人罵人,這樣再三忍讓,他們只會覺得樂樂好欺負,更加欺負樂樂。”爸爸覺得媽媽說的的確是個問題,也感到很困惑:“但是,樂樂還小,不會區分別人到底是不小心打他的,還是故意欺負他的,怎么辦?”媽媽說:“不管怎么辦,反正不能讓孩子總是被欺負,不然被欺負習慣了,只會越來越膽小。”這么想著,媽媽說:“不然就告訴他,第一次可以原諒,第二次就視為故意,不能原諒,讓他還手。”爸爸暫時沒有更好的辦法,為了避免樂樂被欺負得更加膽小,不敢出去玩,他同意采用媽媽的判斷方法。
此后,爸爸媽媽很耐心地教會樂樂如何區分第一次、第二次,還和樂樂以游戲的方式演習怎樣才算是無意,怎樣才算是故意。一開始,樂樂還會分不清楚,但是隨著和小朋友們玩的過程中不斷操練,他漸漸地可以很好地把握無意和故意,也能夠勇敢反擊了。
和成人喜歡掩飾不同,孩子的世界是非常真實的,他們的喜怒哀樂完全表現在臉上,也會呈現在行動上,為此孩子在一起玩耍的時候,很容易會發生爭執、矛盾。雖然幾千年來儒家學說一直勸諫我們要謙虛禮讓,但是正如事例中樂樂媽媽所說的,有些孩子就是欺軟怕硬,就是會撿著老實孩子欺負,為此讓孩子一味地謙讓也不是辦法,而且孩子被欺負成為習慣,漸漸地就不會反擊,內心也會很怯懦。
當然,鍛煉孩子的膽量,不是一件著急的事情,畢竟孩子不是機器,不是按下一個按鈕就能操控的。父母必須有耐心,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才能讓孩子的膽小有所改變。很多父母看不得孩子被欺負,一看到孩子受了委屈掉眼淚,或者沖上去幫助孩子伸張正義,或者訓斥孩子就知道哭,說孩子是窩囊廢、很無能。這兩種方法都是錯誤的,前者會導致孩子之間的矛盾和紛爭升級,甚至使父母也介入其中發生爭吵和打斗,而后一種則會讓孩子更加失去自信,更加畏縮膽怯。記住,作為父母在發現孩子面對難題的時候,重點在于幫助和引導孩子解決問題,而不是冒失地介入孩子的矛盾。
當然,讓孩子反擊別人的欺負,不僅僅是一句“把別人打過來的都打回去”就可以解決問題的,一方面有的孩子不知道如何反擊,另一方面孩子人生經驗有限,不能準確把握反擊的力度,說不定就會防衛過當。為此,父母要想教會孩子如何應付其他孩子的欺負,就一定要有耐心,為孩子解釋清楚,也告訴孩子正確的道路,此外還可以采取實戰模擬的方式形象地讓孩子認知和感知反擊的方式與力度。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員,都要在人群中生活,誰也不能免俗。最重要的是,不要惹事,也不要怕事,不要過于強硬,也不要過于軟弱。只有把握好人際相處的度,才能收獲良好的人際關系,也才能快樂成長。
上一篇:調節好情緒,提升孩子的情商
下一篇:韜光養晦,不要鋒芒畢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