煩惱即菩提
菩提與煩惱相對,是清靜的意思。這句“煩惱即菩提”,大家不是誤解為“煩惱受夠了以后就看得開了”,就是誤解為“把煩惱的念頭一轉以后就化為清靜了”……因為這樣的解釋忽略了“即”這個字的意思。“即”就是當下,不是等以后。
“煩惱即菩提”指的是在煩惱的當下,也正是清靜菩提的當下,這兩者是發生在同一個當下的,不必等到煩惱平撫之后。為什么呢?因為本來的清靜就隱藏在形成煩惱情緒的那股氣里面,同一股氣,同一個起伏,同一個情緒,但知見卻可以有天壤之別。
若是對那股氣懷著好惡的分別知見,你將立即感到煩惱。而若是你真的從內心對它不取不舍,立即可以感到安寧解脫。大家的煩惱乃是被心中那股氣血之動所掛礙,而菩提則是對心中那股氣血的不取不舍,這兩件事都發生在同一個氣血動蕩的當下,因此煩惱的當下可不可以是菩提的當下呢?當然可以!只要對那股正在動蕩的氣血不取不舍,放任其自在,當下就是菩提了,不用等到煩惱的氣血退了,才感到清凈。
大家總是在煩惱情緒來襲的時候,想盡辦法去安慰、轉移,直到心中那股動蕩的氣慢慢退了,才覺得有“菩提”的可能,但這只能說是“煩惱后菩提”!然而六祖卻告訴我們“煩惱即菩提”,意思是說它們沒有兩樣,并非趕走了煩惱才得到菩提的。
而這樣的說法與《中庸》中“喜怒哀樂發而皆中節謂之和”的說法不謀而合,原來“中和”是在喜怒正在“發”的當下就可以證得的。而且也與《心經》中所說的“色不異空”不謀而合,原來“空”與“色”是發生在同一秒中的。而六祖也用煩惱即菩提這句話,指引出正確的修行方向了,大家千萬別再誤以為菩提是在平撫了情緒之后才能證得的,必須是在同時刻證得,才有見地。
上一篇:法
下一篇:破解謎底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