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其心中的摯友
1988年12月19日,全國著名的科普作家高士其因病逝世。他與病魔斗爭了半個多世紀,在孜孜不倦的辛勤筆耕中,寫下了大眾化科學史上光輝的一頁。
高士其從事科普創作生涯,與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著密切的關系,這里面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1930年秋天,高士其留學歸國。由于在美國學習期間,一次解剖實驗不慎感染了病毒,造成難以治愈的后遺癥,使他手腳行動不便,但絲毫沒有影響他的智力、聰慧和報國熱忱。
高士其先在南京中央醫學院找了一份工作,卻因為看不慣那里的貪污腐敗行為,又不愿同流合污而辭職。后來到上海,本想謀求適合自己做的事情,不料處處碰壁,許多人擔心他的病會傳染,根本不見他,更談不上幫助他。高士其只好東搬西挪,過著亭子間貧病交加的生活。
正陷入一籌莫展的困境之中,高士其在美國留學時結識的李公樸先生向他伸出了熱情之手,并把高士其介紹給了陶行知。
這時是1932年,陶行知剛從日本回來,在上海組織發起“科學下嫁”活動,向人民大眾廣泛宣傳通俗科學知識,辦有自然學園,組織編寫兒童科普讀物。
當他在李公樸的住處遇到了高士其,聽完李公樸的陳述,心里就產生了一個想法。回去后他和朋友們商量說:“像高士其這樣一個為科學而獻身的人,我們應當設法使他學有所用,不要埋沒了這個人才。”
幾天后的一個傍晚,陶行知把高士其接到了自然校園。從此,不僅改變了高士其的境況,更重要的是在高士其眼前打開了一個嶄新的世界。
高士其住在這里,生活有了保障。他上午看書、查資料,下午寫作,編寫《生活衛生活頁指導》。高士其經常把寫好的作品拿給陶行知看,陶行知則鼓勵他用通俗的語言闡明科學道理,讓人民大眾能夠看得懂。
陶行知說:“寫文章就是寫話,要用口語才好。”高士其不但銘記著陶行知的諄諄教導,而且思想感情也轉向到熱愛人民,向人民學習,為人民服務方面。
這期間,陶行知還邀請高士其等人一起創辦了一所兒童科學通訊學校,旨在造就科學的兒童與科學的民眾成為科學的民族,以適應科學的世界。
高士其經常到陶行知家里聊天,家里人待他十分熱情,使他感到心里暖融融的。這時,高士其用了陶行知資助他的錢買了參考書,三個月的時間完成了《微生物大觀》這部著作。陶行知為了讓高士其有更多施展才華的機會,到處奔波,為他開墾新的天地。
抗戰以后,高士其從上海奔赴延安,又從延安到了重慶。他受到黨中央無微不至的關懷,毛主席、周總理等許多老一輩革命家都親自過問和安排他的生活。
陶行知這時已在國外,向世界人民宣傳中國人民抗日救國主張,并于1938年8月回國,之后在重慶創辦育才學校。
1939年夏天的一天,陶先生抱著西瓜去看望高士其,久別重逢,喜出望外。當陶行知看到高士其病得相當嚴重,卻依然堅持不停地寫作時,深為他的毅力和精神感動。
不久,由陶行知組織發起的“搶救高士其”募捐活動在重慶市內開展起來,一共募捐到一千元,讓他到香港治療,接過這錢,使高士其激動不已。在黨和陶行知的幫助下,高士其赴港就醫。
許多年之后,高士其在回憶這段往事時這樣說道:“在那吃不飽,餓不死的關頭,陶先生不但自己關心幫助我,還動員許多朋友來關懷和幫助我。”高士其在港治療期間,不斷收到陶行知的信,封封熱情洋溢,稱贊高士其的科學小品是小朋友的需要,是勞動大眾的需要,是祖國人民的需要。當時上海出版了他的日本科學小品集——《我們的抗敵英雄》、《細菌與人》、《抗戰與防疫》、《細菌大菜館》,陶行知馬上寫信把這好消息告訴了高士其。
新中國成立以后,高士其成了受人尊敬的科學家、作家和詩人。然而、不管歲月流逝,風霜雪雨,高士其始終沒有忘記陶行知先生給予過的指導和幫助,心中永遠珍藏這份真摯的友情。在古稀之年,他曾兩次拿起筆,表達對陶先生深深的崇敬和懷念之情。如今,這份墨寶珍藏在安徽省陶行知紀念館內。
上一篇:韓康賣藥不二價
下一篇:高山流水覓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