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相信,但凡你經歷的,都不會毫無意義
還記得電視劇《士兵突擊》嗎?里面的主人公許三多說過一句話:人活著就要做有意義的事情。他還天真地說:打牌沒意義。不過后來他的領導想要教會他,其實打牌也是有意義的。
在人生這條長河中,不只是那些讓你有所收獲、讓你慰藉、讓你傾倒和沉醉的事情才有意義。
很多時候,那些讓你痛苦不堪、不舒服、惴惴不安的人和事,經歷過后,卻是一筆無比珍貴的財富,因為你在這些經歷中學會了既不過分評頭論足,也不會欺騙自己,相信任何事情無論好壞,都不會是徒勞的,你所有的過往,塑造和成就了現在的你。
2009年夏天,我拿著一張其他城市的大學錄取通知書,孤身一人來到北京,在向往的大學校門前留了一張影,然后把通知書撕成碎片,扔向天空,回到四川,讓自己再次走在沒日沒夜的復讀路。
第一年我考試失利了,無法滿足自己的預期來北京這座城市讀書。于是,在我寒窗苦讀18年的同窗曬出了下一個征程的壯志豪言時,我躲在宿舍里面哭得泣不成聲。
那是一種絕望的哭泣。我來自四川的五線小城市,那時城鎮居民加起來總數不過30萬人,在偌大的地圖上面,拿著放大鏡,都不一定找得出它的位置。它背靠高山,山的另一頭是更加高聳入云、連綿不絕的峰巒。所以,人們總是從這里走出去,再也不會回來,很少會有外面的人,愿意走進來。
我們一代一代的人從小被灌輸,知識才能改變命運,想要出人頭地,就必須考出去。
所以,一次高考的落榜,絕不僅僅意味著與向往的學校無緣,更多的意味著無人接納你,而無人接納的后果就是你可能從此走不出去,遇不到你想要找的人,過不了你所期待的生活。滿腔熱血和抱負,就會被無人接納泯滅耗盡。
重復的事情會磨滅一個人的心性,而那一年,我一邊重復著學業上的積累和難題,一邊重復著精神上的高壓和恐懼。我從12歲那一年知道這個世界上居然有這樣一種神奇的東西,讓人喝了之后可以精神亢奮,更高效地工作和學習,沒錯,是咖啡,可我沒想到的是,這一喝,就是十多年。
在第一個高三,晚睡早起,經常到了中午困意無法阻擋,于是就喝咖啡,一天三四包,我曾一度安慰自己說,沒事,挺過這一年,我一定對你(內心的自己)好點。可事實證明,這是我說過的最不靠譜的話。第二年的高三,我一如既往地喝,甚至變本加厲。
在那一年的很多夜晚,我經常被不會的題目憋得淚流滿面,經常一邊用拼命地抽泣換取呼吸,一邊嘴里念念有詞地背誦著歷史課本的知識點。盡管,我曾信誓旦旦地許諾過,要對自己好點。
復讀帶給我的,是后面好多年都揮之不去的噩夢,是的,到現在,我還會經常夢見自己又再次回到高考考場上,那種因為一道題目不會做,一張機讀卡忘記填,而隨即產生的對于沒有書讀,走不出去的恐懼還仍然會在胸口燃起一陣悶聲悶氣地痛。
而復讀帶給我的意義,更多的是明知道現狀很差,結果無法預料,前方沒有人可以問路、依靠,但為了心里那隱隱灼痛的夢想,還是要忍著痛和迷惘,不計成本地往前走的狠勁兒。
它就是在被現實不斷挑戰面前,還敢于一如既往堅持自己想要的東西不妥協的韌性。這種韌性,不一定會在眼下顯現出驚人的成績和結果,但一定會在一個更廣的維度和更遠的時間長河中,以它的方式向你展現出不可小覷的力量。
這種韌性,我保持到現在。
因為它,我做到了在很多人看來還算不錯的成績。從進入大學面對一群來自大城市的同學,對英劇、美劇、Photoshop一無所知,只知道文理綜、四六級,到自己拿著單反相機到國貿橋街拍,自薦到一線廣告公司做Copy;自學托福考了一個不錯的成績,去最大的培訓機構任教;一個人跑去臺灣,一邊旅行一邊進貨開自己的小店。
這一切在別人看來,似乎是一個天性果敢、獨立、有闖勁的人才會做的事情。實則是,一個經歷了許多坎坷,在每一次難題面前不屈服于妥協,內心揉著股韌性、天性膽小的人的升華。我不是個急功近利的人,但卻是一個對想要的東西有強烈意志力去爭取的人。
前不久,一個同事拿著我去年出版的小說找我聊天,他好奇地問道,你一天怎么會有那么多時間,白天忙工作,再除去往返的路程時間,你難道不睡覺的嗎?
我笑道,你說對了,差不多是少睡覺吧。但其實這對我來說是件比一般人來說更難的事情,因為我從小就是嗜睡體質。一路走來我想盡一切辦法與它做斗爭,就是為了換來多一點的時間,讓自己變成想要的樣子。
也多虧了有復讀那一年的經歷,讓我懂得對失而復得的珍惜,用力爭取的敬意。對于磨難有了更加厚重的理解,所以我學會了就算前路一片迷惘,用心燈去照亮方向。
我剛開始寫小說的時候,經常連續幾個周末把自己關在家里,不出門,就是想要完成一個精彩的故事。然而投稿經常石沉大海。我也曾一度迷惘過,還要繼續嗎?自己是不是找虐?那種付諸了心血凝成的故事和文字,在一片看不到前路的大海上翱翔,我說不出,終即是港。
曾經聽過這樣一個說法,當你對于一件事情的渴望程度如同你對于呼吸的渴望一樣強烈時,那么結局自然就不會太差了。
所以拒稿和杳無音信,讓我堅信了兩件事情,一件是自己有多么強烈地渴望它能夠被看見,另一件是自己的方式方法可能用錯了。所以帶著長期形成的韌性,我反復錘煉,優化結構,尋求更新更好的故事點。于是才有了第一部小說的出版和后面幾部小說的落定。
楊朔說過,作為一個人,要是不經歷過人世上的悲歡離合,不跟生活打過交手仗,就不可能真正懂得人生的意義。
從復讀那年開始,我比我的同齡人進入社會整整晚了一年,而與我同一批進入社會參加工作的人來說,我比他們少了更多的資歷。如果這是一場PK,那么選手先天并不是勢均力敵的,相比之下,我少了背景和充裕的時間,多了復讀那一年慘痛不堪的心理壓力和精神創傷,看上去似乎在這個階段的博弈上,沒有任何勝算的機會。
但就如同《爆裂鼓手》里的一句臺詞,你走進來的時候是替補,誰能想到你就是新的核心?
沒有任何經歷是毫無意義的,只是你要善于去抓住它留給你的最亮點的價值。你所經歷的所有東西,無論好壞,都會以一種你無法預期的方式作用于你生活的后方。如果眼下的經歷,并不是那么如你所愿,也大可不必為此頹廢和自暴自棄。每一個努力爭取的人都值得敬畏,每一個認真生活的人都值得過上更好的生活。人生只有走出來的美麗,沒有等出來的輝煌。真正能讓你倒下的,不是對手,而是你絕望的內心。
所以,請感謝你人生中的每一次經歷,日常生活的每次經歷都充滿奇遇,待你去挖掘和發現更多的意義。
上一篇:莫欺少年窮,誰沒有落魄的那幾年
下一篇:轉行不是耍酷,你最需要找準合適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