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八 忤逆不怒
五十八 忤逆不怒
先生每與司馬君實說話,不曾放過。如范堯夫,十件只爭得三四件便已。先生曰:“君實只為能受,盡人忤逆終無怒,便是好處。”
【譯文】
先生每當與司馬光談話的時候,就從不曾放棄過自己的觀點。而與范堯夫說話,十件事情中往往只爭得三四件事便算了。先生說:“司馬光只是因為能夠忍受,任憑別人頂撞冒犯他,他也不生氣發怒,這是個優點。”
【評析】
宋代黃升在《鷓鴣天》中有這樣的詩句:“風流不在談鋒勝,袖手無言味最長。”是說一個人有魅力不僅在于能言善辯,靜默無言、埋頭苦干的人更值得尊敬。
司馬光就不愿與人爭執,而總是習慣于保持沉默。即使別人頂撞冒犯了他,他也不生氣。正因為他善于保持沉默,不與人相爭,才受到了別人的尊重。
事物的發展變化有許多種形式,保持靜止的狀態,通過“以靜制動”的方式來應對他人的攻擊,是一種高超的斗爭哲學。在交談中保持適當的沉默、在行動上采取不作為的策略,都可以獲得良好的效果。事實上,與人交談的時候,有時不開口比開口更加有效。我們不是常說“此時無聲勝有聲”嗎?談話中如果喋喋不休,很容易使別人厭煩。一個懂得沉默的人才能稱得上是一個有修養的人。
典例闡幽 保持沉默,不與人爭
公元前403年,韓國邀請魏國出兵,協助攻打趙國,魏文侯謝絕說:“我與趙國既是兄弟之邦,又有互不侵犯之約,不敢從命。”韓國的使者怒氣沖沖地離去了。
趙國知道后,深感趙國與魏國之間有兄弟之誼,便也來向魏國借兵討伐韓國。魏文侯仍然用同樣的理由拒絕了趙國。趙國的使者也怒氣沖沖地離去了。
但是后來兩國都想到魏文侯對自己國家的和睦態度,想到魏文侯的友好和寬容,都十分佩服,他們都紛紛回來朝拜魏國。魏國于是便開始為魏、趙、韓三國之首,各諸侯國都不和它相爭。
東魏北齊時代,崔邏官拜左丞相,很受皇帝世宗的器重與禮遇。
崔邏很喜歡薦舉人才。他向世宗推薦邢卲擔任丞相府的幕僚,并兼管機密政務。世宗因崔邏之推薦,遂征召邢卲。邢卲果然甚得世宗的信賴與器重。
邢卲因為兼管機密政務,所以有機會接近世宗。在言談之際,邢卲常常貶低崔邏,以致引起世宗不高興。
某次,世宗告訴崔邏:“你總是訴說邢邵的長處,而邢卲卻專述說你的短處,你簡直是個癡呆!”
崔邏大度的說:“邢卲述說我的短處,我訴說邢邵的長處,兩人述說的都是真實的事情,這沒有什么不對啊!”
崔邏寬以待人,嚴以律己,他不僅肯定別人的長處,包容別人的缺失,而且坦然面對自己的缺失,這是何等寬宏的氣度!
上一篇:忍學《五十五 動心忍性》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忍學《五十六 受之未嘗行色》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