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死的意義,收獲生的徹悟
南懷瑾先生說:“說到人的死亡,其實人天天隨時在老,不只一年一月的衰老,而是每個時辰,每一時刻、每一秒都在衰老。莊子講得更徹底,‘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當你生出來的時候,就是死亡的開始,即生即死,隨時在生死。”
這個觀點與南先生推崇的莊子關于人生和生命價值的理論——“不亡以待盡”不謀而合。它所要表達的意思看似消極、偏激,卻又不無道理。一個人就算長命百歲,終究還是要死的,雖然他暫時還是活著的,然而他活著不過是等死,等到死的那一天。因為沒有誰能夠逃脫死亡,沒有誰能夠長生不老。
為了更為具體地解釋“不亡以待盡”這一理論,南懷瑾先生舉了這么一個例子——當一個嬰兒出世,我們說生了,但在莊子的觀念中,卻不是生了,而是死亡的開始。自生之時就開始慢慢走向死亡。兩歲時,一歲的我過去了;十歲時,九歲的我過去了;四十歲時,三十九歲的我過去了,天天都在生死中新陳代謝……
如此看來,似乎人活著是沒有太大意義的,甚至可以說是毫無意義的,好像人根本就沒有生的過程,只有死的結局。可是,古人常曰:“死生亦大矣。”既如此,將死理解為人生的唯一結局就未免欠缺考慮了。那么,死,到底有何意義?
南先生笑談道,從哲學的角度來看,人的一生的確如莊子所說的那樣,“不亡以待盡”。但是,生與死是人生旅途中的兩大轉折,生死齊一,齊一生死。一個人若擁有看透生死的勇氣,也便能夠解決自己人生中的生死問題。并且,他進一步指出,生死齊一,齊一生死,并非叫人們對生死抱無所謂的態度,而是引導人們坦然地看待生死的問題。
莊子曾用麗姬的故事來比喻人們對待生死該有的態度。據說麗姬原本是民間一個平民百姓家的女兒,天生麗質,人也很聰明。等她長到16歲的時候,便被相中而選入了皇宮。當麗姬聽到自己被選中的消息時,她特別傷心,回到家中,哭得呼天搶地,她覺得自己的一輩子都要被困在皇宮里了。可是,最后在皇宮里,她被選為皇后,一輩子享盡了榮華富貴和寵愛。當她坐享清福回想自己當年的舉止時,她覺得當時的自己特別愚蠢和無知。莊子之所以借用麗姬的故事,是因為,很多時候,人們害怕死亡就跟麗姬當年害怕進宮一樣。麗姬之所以害怕進宮,是因為她根本就不知道進宮后會發生什么。同樣,人們害怕死亡,是因為根本就不知道死亡后會發生什么。既然如此,那就更沒有理由懼怕死亡了。
在佛家的智慧中,常倡導“轉世輪回”。南懷瑾先生作為佛學大師,他也是贊同這樣的觀點的。相傳在六祖慧能禪師彌留之際,他的弟子們都傷心欲絕,失聲痛哭,因為大家都對禪師有著非常深厚的感情。這時候,在回光返照中,六祖鎮定地說:“你們不用傷心難過,我另有去處。”
南先生將死當做人生旅途中的一大轉折,與慧能禪師的“另有去處”是不謀而合的。這般想來,不但瀟灑、豁達,而且在無形中還把生命在不間斷的時空里伸展開來了。而這,也正是死的意義。可見,死亡并非是一種徹底的結束,而是一種新的開始。
正如禪宗所說的,有得必有失,有生必有死,而死只不過是去別處。如此想來,我們就無須再天天為生老病死而惶恐不安。親臨生離死別的時候,也能釋然、自然。
南先生還說,上天給了我們了不起的生命,就是讓我們學會面對生命中的一切,包括生與死的重大問題。如果不給我們生命,那就連死的機會都沒有,現在總算給我們一個死的機會,多可貴呀!這就是看透生死的勇氣。
既然死和生都是人生旅途中的轉折,那么,在思考了死的意義之后,我們就必須獲得生的徹悟。而上述南先生的一番話,就是要告知我們,在面對死亡之前,即還擁有鮮活的生命的時候,我們就應該賦予我們的生命以足夠的內涵。得意時輕狂高傲,失意時一蹶不振;凡事錙銖必較,常常患得患失、鉤心斗角等,這些都不是有價值的生命內涵的來源。
但這并不是說,有價值的人生是完美無缺的。相反,南先生倡導缺憾,他認為世界就是一個有缺憾的世界,人生要有缺憾,做人也都要留一點兒缺憾。就像邵康節說的:“把眼前的路留寬一點,讓后來的人走。”
所以,在有生之年,無須去計較太多。不必因小煩惱和小情緒而讓心緒大起大落。想來,一切如浮云,人生會有很多缺口,“我如浮云”。為什么不快樂地活著,非要自尋煩惱跟自己和別人過不去呢?
所以,不妨灑脫點、超然點,參透死的意義,并且以死為參考,收獲生的徹悟。在漫漫人生路上,瀟灑走一回,快樂走一回,做一個率真而又充實的自我。
上一篇:交友要從識人開始
下一篇:言多必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