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五 動心忍性
五十五 動心忍性
堯夫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玉者,溫潤之物,若將兩塊玉束相磨,必磨不成,須是得他個粗礦底物,方磨得出。譬如君子與小人處,為小人侵陵,則修省畏避,動心忍性,增益預防,如此道理出來。
【譯文】
范堯夫解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句話,說:“玉,是溫潤之物,如果將兩塊玉石相磨,肯定磨不成玉,必須用其他比較粗糙的礦石,才能磨得出玉。正如君子與小人相處,被小人所欺,因此就修煉自省,避開小人,耐心忍讓,從而增強預防能力,這也就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
【評析】
范堯夫在此解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是為了比喻君子和小人之間的關系。君子被小人所欺的時候才能修煉自省,從而增強預防能力。我們在此也可以引申出另外一個道理:善于借助他人的力量才能成功。
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我們想要獲得超越常人的成績,必須善于借助他人的力量,這樣才能事半功倍,更容易成功。想想我們從小到大的成長經歷,就很容易理解這個道理了。我們之所以成長為現在的自己,取得現在的成績,怎能離開父母的關愛、老師的教導、同學朋友的陪伴、同事的配合、領導的支持呢?
俗話說:“有好人緣才好辦事。”中國人講究“天時、地利、人和”,而“人和”無疑是重中之重。我們做人處世離不開人際關系,處理好人際關系,做起事情來才會事半功倍,可以說,良好的人際關系就是事業發展的基礎。
典例闡幽 多一個朋友,就少一個敵人
公元200年,曹操的死對頭袁紹發表了討伐曹操的檄文。在檄文中,曹操的祖宗三代都被罵得狗血噴頭。曹操看了檄文之后問手下人:“檄文是誰寫的?”手下人以為曹操準得大發雷霆,就戰戰兢兢地說:“聽說檄文出自陳琳之手。”曹操于是連聲稱贊道:“陳琳這小子文章寫得真不賴,罵得痛快。”官渡之戰后,陳琳落入曹操之手。陳琳心想:當初我把曹操的祖宗都罵了,這下子非死不可了。然而,曹操不僅沒有殺陳琳,還委任他做了自己的文書。曹操還與陳琳開玩笑說:“你的文筆的確不錯,可是,你在檄文中罵我本人就可以了,為什么還要罵我的父親和祖父呢?”后來,深受感動的陳琳為曹操出了不少好主意,使曹操頗為受益。
曹操與張繡的合作也使后人欽佩他的寬宏大量。張繡是曹操的死敵,兩個人有著深仇大恨。曹操的兒子和侄子都死于張繡之手。但是,在官渡之戰前,為了打敗袁紹,曹操考慮到張繡獨特的指揮才能,主動放棄過去的恩恩怨怨,與張繡聯合,并封張繡為揚威大將軍。他對張繡說:“有小過失,勿記于心。”張繡在后來的戰役中十分賣力。
官渡之戰結束后,曹操在清理戰利品的時候,發現了大批書信,都是曹營中的人寫給袁紹的。有的人在信中吹捧袁紹,有的人表示要投靠袁紹。曹操的親信們建議曹操把這些當初對他不忠心的人抓來統統殺掉。可曹操卻說:“當時袁紹那么強大,我自己都不能自保,更何況眾人呢?他們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于是,他下令將這些書信全部燒掉,不再追究。那些曾經暗通袁紹的人被曹操的寬宏大量感動了,對曹操更加忠心。一些有識之士聽說了這件事,也紛紛來投靠曹操。
所以,一些專家們認為官渡之戰實際上是一場人才的較量。曹操的話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在官渡之戰前夕,袁紹實力強大,地廣糧多,軍備充實,實力遠遠超過了曹操。曹操分析了當時的情況后,信心百倍地說:“兵家勝敗不完全取決于實力大小,而要看主將的指揮才能如何。袁紹志大智短,色厲內荏,心胸狹窄,不能充分發揮部下才能。他的將領驕橫,不服從軍令。因此,不管他地有多廣,糧有多足,一定會被我們打敗。”由此可見,曹操深明與人合作的重要性。
上一篇:忍學《五十二 為同列斥》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忍學《五十八 忤逆不怒》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