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崔曙庭
《魏書》一百三十卷,北齊魏收撰。
魏收字伯起,小字佛助,鉅鹿下曲陽(今河北晉縣)人。生于公元506年(北魏宣武帝元恪正始三年),卒于公元572年(北齊后主武平三年),年六十七歲。魏收經歷北魏、東魏和北齊三個王朝。北魏滅亡時,他已二十八歲,經過東魏的十七年,到北齊時,他還生活了二十二年。在北魏時,歷任太學博士、散騎侍郎、中書舍人等職。從東魏到北齊,由于他文才出眾,逐漸得到高歡父子的賞識,官職步步高升,從中書令、侍中,直到尚書右仆射等。
早在北魏末年,經賈思同推薦,魏收就主持撰寫起居注和修史的工作。到東魏時,繼續擔任史官。御史中尉崔暹向高澄說:“國史重事,公家父子霸王功業,皆須具載,非收不可?!备叱谓邮芰舜掊叩囊庖?,將修魏史的任務,一直交給魏收承擔。公元550年,文宣帝高洋滅東魏,建立北齊,改元天保元年,第二年,即詔魏收撰寫魏史。魏收也向高洋表達自己的志向,愿意專心從事修史工作,以期早日完成《魏書》的編撰。當時并命平原王高隆之任總監,房延祐、辛元植、眭(suī雖)仲讓、刁柔、裴昂之、高孝乾等六人參與其事。高隆之署名而已,其他諸人也不長于史才,因此全書的編撰,主要成于魏收之手。到公元554年(天保五年)三月,就完成了本紀列傳一百一十卷,到同年十一月,又完成十志二十卷,全書一百三十卷,全部寫成。
在魏收以前,撰魏史的已有多家。北魏時有鄧彥海撰《代記》十余卷,是記北魏前期的史事的。以后,崔浩等在鄧書的基礎上,撰成《魏書》三十卷,是用編年體寫的。這部書因反映了拓跋氏某些愚昧落后的情況,且刻石于通衢大道,觸犯了北魏最高統治者的忌諱,崔浩因而被滅族。稍后,李彪認為崔浩之書太簡略,打算用紀傳體從新編寫,未能完成。此外,曾命邢巒追撰《孝文起居注》,已寫到太和十四年。又命崔鴻、王遵業續寫,直到孝明帝元詡時為止。《隋書·經籍志》載有《后魏起居注》三百三十六卷,未記撰寫人姓名,大概就是邢、崔等人的作品。還有元暉業的《辨宗室錄》三十卷,以及《隋志》所載《后魏儀注》五十卷,《大魏諸州記》二十一卷等。以上諸書,為編撰《魏書》提供了某些材料。
《魏書》有帝紀十二篇,分為十四卷,記述從道武帝拓跋珪于公元386年建立魏國開始,到東魏孝靜帝元善見于公元550年滅亡止,共十四個皇帝,一百六十五年的歷史。公元534年,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西魏是宇文泰立元寶炬為帝,建都長安而有的名號。同時,高歡另立元善見為帝,把都城從洛陽遷到鄴(今河南安陽市),是為東魏。后來宇文覺奪取西魏政權,建立北周。高歡的兒子高洋,奪取東魏政權,建立北齊。魏收為高氏父子所信任,在東魏、北齊尉身居顯職,所以他修《魏書》時,把東魏作為直接繼承北魏的正統,將東魏孝靜帝列為本紀,而不承認西魏政權,對子西魏文帝元寶炬不僅不列于本紀,而只附見于列傳中,并且記載十分簡略。因此在《魏書》中,有關西魏的歷史,基本上缺載。清人謝啟昆,作《西魏書》二十四卷,以補《魏書》之缺,可供參考。帝紀的第一篇是《序紀》,敘述道武帝拓跋珪建立魏國以前的世系情況,從中可以大略窺見拓跋氏發展的源流。這樣既可以與帝紀相區別,又可以照顧到對其先世的記載,是一種比較好的處理辦法。在十二篇帝紀中,有兩篇分為上下兩卷,一是太武帝拓跋燾,一是孝文帝元宏。這兩個皇帝是北魏諸帝中比較杰出有為的帝王,前者取得統一北方的勝利,后者進行改制,主張漢化,遷都到洛陽,改姓拓跋為元。最后一篇是孝靜帝元善見紀,他是東魏的皇帝,魏收以東魏為正統,所以也列在北魏諸帝一起。
列傳九十二篇分九十六卷。前面的十篇傳,是集中記載皇后和皇室諸王的。后面從第八十三篇起,是記載十六國和南朝及其他少數民族的。其中稱東晉為“僭晉”,宋、齊、梁為“島夷”。魏收出使到南朝梁時,見沈約的《宋書》把魏列為《索虜傳》,于是針鋒相對,把南朝名之為“島夷”?!段簳妨袀髦校悅髅枯^多,前史有的,大多周備。著《水經注》的酈道元,載于《酷吏傳》,傳文敘政事較詳,記著書原委較略。南北朝諸史列傳多采用附見法,即在某人傳后,把有關親族需要記載而又不必單獨立傳者,附載于后。這樣既可減少傳目,又可擴大記事范圍,本來是可取的。但《魏書》運用這種方法過濫,不免走向煩瑣蕪雜。如《李順傳》,附見者竟有數十人之多,把子孫及族人都一一附在一個傳內,不管其是否必要記載。這種家譜式的史傳,實在價值不大。
十志二十卷,今本編在紀傳之后,本來寫成也晚一些,所以在編排的時候,也就擺在最后。諸志中以《食貨志》、《官氏志》、《釋老志》三志為最重要。《食貨志》詳細記載了北魏的社會經濟發展情況,特別是關于“均田制”的記載,為研究我國田租賦稅制度的變化,提供了重要的原始材料。《魏書》的《官氏志》,他史稱《職官志》或《百官志》,魏收之所以改稱“官氏”,因志中不僅記載官制,這是主要的,但也記有拓跋魏姓氏的變化情況。從其改姓的變化,反映了我國當時漢族和少數民族融合的情況。《釋老志》是魏收根據當時具體的歷史特點而新增的一個志目,不僅前史所無,以后的史志中也沒有這個名目。這是由于佛教和道教的傳播,在北魏進一步得到發展,兩教之間,斗爭也很尖銳。《釋老志》就是反映這一歷史情況的。關于佛、道兩教的源流和消長,以及佛經的翻譯、佛像的建造等,志中均有詳細的記載,是研究我國宗教史的重要材料。
總的看來,《魏書》在南北朝諸史中,還是比較好的一部史書,不僅史料價值比較高,而且編撰體例也有可取的地方。唐初史家李百藥、李延壽等人,對《魏書》的評價,基本上也是肯定的,雖然也指出它的缺點。但當《魏書》剛編撰完成時,在北齊士大夫中間,卻引起過一場大爭論??隙ㄟ@部書的人認為它可以傳之萬古;否定的人則目為“穢史”。原因在于魏收的為人和修史態度所引起。魏收在當時既為北齊最高統治者所信任,而又恃才傲物,借修史作為酬思報怨的手段。他當時公然那么說:“何物小子,敢共魏收作色,舉之則使上天,按之當使入地?!彼沁@么說也是這么干的。那些與他有親有故的人,傳文多減惡增善,相反,其他的人,不是不載入史傳,就是沒有褒美之詞。這樣,就得罪了一些門閥士族子弟,于是眾口沸騰,前后投訴的就有一百多人。高齊統治者只得下令,魏史暫時不發行,要魏收更為研審。經過兩次修改,還是不能盡愜人意。魏收因修史而得罪的對象,一直對他懷恨在心,到北齊滅亡時,竟把魏收的墳也挖了,并拋其尸骨于外。
由于魏收所撰《魏書》,不甚為人所滿意,所以隋文帝開皇年間,乃命著作郎魏澹等重撰《魏書》。澹為魏收之族弟,成書九十二卷,無志。該書以西魏為正統,因隋是從西魏、北周直接相承的,不得不如此。但這部書還趕不上魏收的《魏書》,以后也沒有流傳下來。隋末唐初還曾兩次續修過魏史均長成功,結果還是魏收的《魏書》保存下來,成為研究魏史最原始的著作。
《魏書》到北宋時已有殘缺。宋仁宗時,命劉攽、劉恕、安燾和范祖禹等校勘《魏書》,據說已亡失三十卷。經他們仔細??保槌霰緯鴼埲睘楹笕怂a各卷,在卷末加以說明,而且在目錄中也注明那一卷缺或不全。中華書局在1974年出版點校本《魏書》時,又再次進行了???,共計全書各卷全缺者二十六卷,不全者三卷,共為二十九卷。原書目錄上標缺或不全的篇卷,其實內容并不缺,因后人已取《北史》等書補足了所缺或不全的文章。因此點校本在目錄上不標缺而標補,這樣更合乎實際。
上一篇:金其《高僧傳》中國名著簡介
下一篇:《板》原文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