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六 受之未嘗行色
五十六 受之未嘗行色
韓魏公因諭君子小人之際,皆應以誠待之。但知其為小人,則淺與之接耳。凡人之于小人欺己處,覺必露其明以破之,公獨不然。明足以照小人之欺,然每受之,未嘗形色也。
【譯文】
魏公韓琦在談論到君子還是小人的問題的時候說,無論是君子還是小人,都應當以誠相待。如果知道他是個小人,那么與他交往淺一點就可以了。一般人如果遇到小人欺負自己,發現后就一定要揭露這個小人,從而破壞小人的詭計,唯獨韓琦不這樣做。他的賢明足可以認清小人的欺人行為,但是他每次遇到小人欺負,都接受下來,從來不在神色上有所表現。
【評析】
對任何人我們都要做到以誠相待,不管他是君子還是小人。韓琦就是奉行這樣的處世哲學。在遭到小人欺負的時候,他也不會試圖揭露小人的卑劣行徑和詭計,而是試圖用自己的真誠來感化對方。
《顏氏家訓》中有“巧詐不如拙誠”的教導。有些人很害怕自己吃虧,所以總是要欺騙別人,甚至是無關緊要的小事也不肯說實話,好象如果不這樣做就會被人占了大便宜。其實,采取機巧的欺詐行為,不如以拙笨的姿態表明自己的誠懇。這樣,才有可能感動對方,使對方對你心存感激。欺詐別人,無論其方式有多么機巧、隱蔽,最終都會露餡,從而使自己名譽掃地,今后難以做人。
在與別人相處的過程中,如果發生了誤解,那么主動賠禮道歉就是一種真誠的表現。它可以寬慰對方郁悶的心情,獲得對方的諒解。在與客戶洽談業務的過程中,發自內心地贊美對方也是一種真誠的表現。它可以使對方在內心深處感覺到一種濃濃的暖意,從而促進業務談判的進展。
典例闡幽 為人處世要以和為貴
孔子的弟子冉有有句名言:“禮之用,和為貴。”繼孔子之后的孟子,也倡導“和”,孟子認為“得道者多助,失道寡助”,以民心的向背作為戰爭和政治成敗的關鍵,做人也是如此。
清代著名的紅頂商人胡雪巖就深諳“和為貴”的道理,他生前名滿天下,廣結人緣。他與王有齡相識之時,王有齡正是落魄的時候。當時,胡雪巖還是錢莊的伙計,他冒著危險將錢莊的500兩銀子挪出來,慷慨贈予王有齡,讓他打通關節做官,而自己卻因此被逐出錢莊。王有齡得到胡雪巖資助的500兩銀子后,找到昔日的同窗何桂清,在何桂清的幫助下,他順利當上了浙江海運局主辦,專門主管海上運糧的船只,這個職位在清末算得上肥差,從此王有齡鴻運大發,后來還當上了杭州知府,在他的鼎力相助下,胡雪巖也有了東山再起的機會。
胡雪巖與左宗棠相遇之時,左宗棠正忙于攻陷杭州城,當時軍隊急需糧草和軍餉。官兵吃不飽,沒有力氣作戰,又沒有錢發軍餉。胡雪巖見情況緊急,沒有提出任何條件,就出錢出力解決了這兩項難題。從此,左宗棠與胡雪巖成為莫逆之交。
后來,左宗棠西征新疆之時,胡雪巖是左宗棠的“總后勤”,因屢建奇功,經左宗棠保薦,被朝廷賞賜二品頂戴和黃袍馬褂。這也是他“紅頂商人”之稱的由來。
上一篇:忍學《五十八 忤逆不怒》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忍學《五十四 器量過人》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