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荀況
【原文】:
“有物于此,居則周靜致下,動則綦(qí)高以鉅。圓則中規,方者中矩。大參天地,德厚堯禹。精微乎毫毛,而大盈乎大宇。忽兮其極之遠也,攭(lì)兮其逐而反也,卬卬兮天下之咸蹇也。德厚而不捐,五采備而成文。往來惛憊(hūn bèi),通于大神,出入甚極,莫知其門。天下失之則滅,得之則存。弟子不敏,此之愿陳,君子設辭,請測意之。”
曰:“此夫大而不塞者與?充盈大宇而不窕,入郄(xì)穴而不偪(bī)者與?行遠疾速而不可托訊者與?往來惛憊而不可為固塞者與?暴至殺傷而不億忌者與?功被(pī)天下而不私置者與?托地而游宇,友風而子雨;冬日作寒,夏日作暑。廣大精神,請歸之云。”——《云》
【譯文】:
“有一種東西在這里,靜處時周密嚴實地籠罩地面,運動時就居高而廣大無邊。圓的時候恰好成為一個圓規形,方的時候又恰似一個曲尺形。那廣大的樣子可以和天地相匹配,施于人的恩德比堯、禹還要深厚。細微的樣子就像一莖獸毛,廣大充盈的樣子就像整個宇宙。飄飄忽忽可以達到很遠的地方,分離的時候又相互追逐而旋轉,高高地升在空中過于盛大,天下人全都跟著遭殃。它的恩德深厚對誰也不拋棄,青、黃、赤、白、黑五種顏色全都具備而組成鮮明的花紋。往來昏暗不明,變化莫測,出入很急,沒有誰能夠知道它所經由的門在何處。天下失掉它就要滅亡,得到它就能生存。弟子我不機敏,希望能分析一下這種東西到底是什么。請您設置言辭,猜度一下它的名字。”
君子曰:“這就是那種非常廣大而不會壅塞的東西吧?是那種充實盈滿整個天地之間而沒有縫隙,進入小孔穴而又不感到狹窄的東西吧?是那種強暴地到來殺傷萬物而無所疑忌的東西吧?是那種功德覆蓋天下而無所私置偏頗的東西吧?從地面生起而遨游于太空,以風為朋友以雨為子女。冬天凝寒,夏天蒸暑。精神廣大,變化無窮,請把它歸到‘云’中。”——本篇的篇名是《云》。
【評介】:
《云》是荀賦的第三篇。荀子主張“制天命而用之”,大力宣傳“人定勝天”的唯物主義觀點。他在《天論》中說:“思物而物之,孰與理物而勿失之也?”要“戡天”,征服自然,首先就要認識自然,要了解和順應事物的發展規律而不要失掉它。本文借用弟子和君子的對話,表現了荀子對“云”這種自然現象的認識和思考。云“托地而游宇,友風而子雨”,云從風來,雨從云下,完全把云看成一種自然現象,而不是不可知的神秘的天神。難能可貴之處,作者能從利害兩個方面分析云的作用。云積過多,風狂雨暴,就造成災殃,即所謂“暴至殺傷”;因云生雨,風調雨順,則造福萬民,即所謂“功被天下”。在這里荀子不僅批判了“天人合一”的唯心主義觀點,而且批判了尊天神的迷信思想。《云》賦體現了荀子光輝的唯物主義思想。
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說:“今有五篇在《荀子》中,曰《禮》,曰《知》,曰《云》,曰《蠶》,曰《箴》,臣以隱語設問,而王以隱語解之,文亦樸質,概為四言,與楚聲不類。”魯迅正確地指出,荀況雖然由趙適楚,但其《賦篇》與楚辭不同,屬于另一種文學樣式。荀賦質樸無華,同荀子的散文風格是一致的。但這些賦也還有想象豐富、比喻奇妙的特點。即以《云》為例,作者調動各方面的想象力,對云做多方面的描繪,說它靜則籠罩天地,動則廣大無邊,能圓能方,大則參配天地,小則微如毫毛。這既是“臣以隱語設問”的需要,又體現了賦對事物進行鋪陳描寫的特點。
上一篇:王褒《九懷》原文、譯文、賞析
下一篇:劉基《伐寄生賦》原文、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