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現代小說家。原名趙樹禮,山西沁水人。自幼生長在農村,一直在農村工作,不僅熟悉農村和農民,并有特別深厚的感情,他還喜愛、熟悉民間曲藝和民間樂器。受“五四”新文學影響,開始試寫新詩和小說。發現新文學不易為農民群眾所接受后,便提倡通俗文藝,創作了《蟠龍峪》(1933)、《打倒漢奸》(1936)等通俗作品。抗戰爆發后,參加了革命,編輯報紙副刊,寫作小說、小戲、快板等,參加農村劇團的編輯,跟隨劇團深入群眾,積極致力于革命文藝的通俗化工作。延安文藝整風運動后,積極貫徹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方向,反映農村生活的變化,最早取得豐碩的成果,成為解放區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新中國成立以后,仍繼續深入農村,保持和農民群眾的密切聯系;大力反映農村的生活斗爭,進一步探索文藝的民族化、群眾化問題,為繁榮社會主義文藝奮斗不已。十年浩劫中被“四人幫”殘酷迫害致死。主要作品,解放前,除著名的短篇小說《小二黑結婚》(1943)、中篇《李有才板話》(1943)、長篇《李家莊變遷》(1945)外,還有短篇《孟祥英翻身》(1945)、《福貴》(1947)、《邪不壓正》(1948)、《傳家寶》、《地板》等。解放后有短篇小說《登記》(1950)、《“鍛煉鍛煉”》(1958)、《套不住的手》(1960)、《實干家潘永福》(1961),長篇《三里灣》(1955)和《靈泉洞》(上部,1958),此外還創作或改編一些曲藝作品(如鼓詞《石不爛趕車》、快板書《“春”在農村的變化》、上黨梆子《三關排宴》等)。1980年工人出版社出版《趙樹理文集》,收有趙樹理的小說、戲劇、曲藝、詩歌、論述、雜感、書信等,共四卷。趙樹理一生為工農兵而創作。他的作品在讀者中,特別是在農民中受到歡迎和喜愛,產生了很大影響。他的小說都是寫農民生活,以反映農村生活斗爭和農民關心的問題而著稱。他敏銳地注視著農村變革和進步,熱情地歌頌新人、新事、新風貌,敢于和善于揭露和批判革命工作和革命隊伍中的矛盾和缺點;創造了栩栩如生的各類農民形象。他的創作故事完整、情節生動;語言通俗明快,簡潔生動,樸實幽默;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地方色彩,創造了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民族形式與民族風格。由于他的影響和帶動,形成了一個以趙樹理為代表的具有自己獨特藝術風格的文學流派,俗稱“山藥蛋派”。在我國現代文學史上,趙樹理為反映農村生活,為發展文藝的民族傳統、文藝的大眾化方面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上一篇:趙壹的《刺世嫉邪賦》
下一篇:趙樹理的《三里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