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上古時期的詩歌總集,也是一些文獻的總稱。在印度歷來被認為圣典。形成于氏族社會向奴隸制社會過渡時期,是作為祭祀時的詩歌被婆羅門保存流傳下來的。《吠陀》作為文獻名稱有廣義、狹義兩種;狹義只指最古老的四部本集,廣義的則兼指本集所附加的其它上古文獻。本集中年度最久的作品可上溯到公元前一千五百年左右,最晚的為公元前三世紀或四、五世紀的產物。四本集為《梨俱吠陀》(頌詩)、《娑摩吠陀》(歌曲)、《耶柔吠陀》(祭祀儀式)、《阿闥婆吠陀》(巫術咒語)。其中文學成分最多的為《梨俱吠陀》和《阿闥婆吠陀》。《梨俱吠陀》有一千零二十八首詩,共四萬行。它里面保留了印度上古神話傳說,提到的神大約有三十三位,經常提到的有二十位,最突出的有三位,即雷電之神因陀羅,火神阿耆尼,月神蘇摩。詩中四分之一篇幅是贊揚大神因陀羅的,他是古代印度人民征服自然力和其他部落力量的體現者。有五分之一的詩贊揚火神阿耆尼,反映了古印度人民對遠古時代發現火和使用火的一種回憶。有八分之一的詩是歌頌月神的,他同時也是酒神。古代印度的神話非常豐富,大自然在這里被不自覺地進行了加工,反映了印度人民幼年時期對自然界的幻想認識。《阿闥婆吠陀》包括七百三十一首詩,多是巫術咒語,是用來求福驅邪的。它反映了古代印度人民企圖借助超自然的力量利用和支配自然力的愿望。如有的用咒語驅逐咳嗽,有的祈求賭運亨通。《吠陀》反映了氏族社會進入文明社會過程中的一些社會現象,如家庭中建立了父權,青年男女追求愛情,人們出現了貧富之分……等等。《吠陀》成為圣書之后,傳播《吠陀》的各派別編訂了一些文獻,稱為《梵書》;之后又有各派的《森林書》;再后是《奧義書》。這些文獻或記載祭祀儀式,或闡述宗教教義。《吠陀》十九世紀傳入歐洲,為研究人類的宗教、哲學、文學、社會思想等的萌芽以及人類物質文化的早期發展情況,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上一篇:向忠發
下一篇:啟蒙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