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賦文·題東林》原文與賞析
修 睦
欲去不忍去,徘徊吟繞廊。
水光秋澹蕩,僧好語尋常。
碑古苔文疊,山晴鐘韻長。
翻思南岳上,欠此白蓮香。
修睦 (? ——918),唐代僧人。光華中1899年左右任洪州僧正(管理眾僧的官)。與貫休、處默棲隱為詩友,常詠詩唱和。君死于維揚朱瑾兵亂。有 《東林集》一卷。東林,即東林寺,在風景勝地廬山的西北麓。東晉太元九年(384)僧慧遠與弟慧持同至廬山時始建。初名龍泉精舍,后改東林寺,因寺在西林之東而得名。是中國佛教凈土宗 (蓮宗)的發源地。寺院規模宏大,建筑華美,名跡薈集。作者修睦是唐代一著名詩僧,對這里的一切當然有超乎常人的感情,所以他在詩的一開始就吟唱道:
欲去不忍去,徘徊吟繞廊。
詩人來此東林,時間一定是比較長了,或者至少可以說比他預想的時間要長了。到了他該走的時候,依然戀戀不舍,不忍遽去,在廊前徘徊往復,吟詩以明其志。但是什么原因使其苦戀東林呢?下面數句就是作者的回答。
水光秋澹蕩,僧好語尋常。
廬山是我國的一大風景勝地,有洶涌的瀑布,也有潺潺的溪水,但作者不寫這些,而是把視角對準一潭池水,它在秋風中舒緩,悠閑地蕩漾著。在池水中照見作者自己,更照見了他那寧靜、淡泊的心靈,在這里,作者仿佛把整個身心都融化在其中了。水是如此,而人就更令作者留戀了。“僧好”,未免有點太抽象了,但下面就是具體的解釋,“語尋常”,作者意在強調僧人并不講玄妙高深的大道理,說的是句句平常,但也是句句貼心的話語。作者喜歡的正是這些,作者也正是講這種話的人,所以他把東林寺的僧人視為知己,所以他才在臨行之際欲去不忍,低吟徘徊。
碑古苔文疊,山晴鐘韻長。
東林寺始建于公元384年,到作者游時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古跡眾多,作者發思古之悠情,似通過一塊布滿青苔、紋理重疊的石碑表現出來。作者沒有寫石碑上的文字,由于詩的凝煉性,更不容把它的修建年月記錄下來,但作者用重疊密布的苔文向人們說明,它就是歷史的見證。而令詩人留連的不僅有這古老的石碑,還有那山間的鐘聲。鐘聲在敲響之后,久久地在山間回蕩,有“余音繞梁,三日不絕”之韻味。鐘聲在作者的心靈中產生強烈的共鳴,使作者徘徊繞廊不能去,儼然鐘聲就是作者,作者亦為鐘聲。情和景在這里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達到了水乳交融、親密無間的境界。
翻思南岳上,欠此白蓮香。
上兩句作者進一步贊美東林僧人居心高遠、心靈潔凈、不涉俗念。白蓮,乃我國佛教宗派之一 “凈士宗” 之祖,它講究心靈的修煉,有七情六欲,世俗雜念之人是不許加入的。作者以 “南岳” 來代指其它宗教勝地,盡管這些地方風景也并非不美,僧人也并非不熱情好客,但其缺少的正是東林僧人那無塵明鏡般的心靈。而這是白蓮社的最起碼的要求。
上一篇:《詩詞曲賦文·題《白樂天文集》》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詩詞曲賦文·題華嚴院》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