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文學·《圣經·新約》·五餅二魚》原文與賞析
《新約·馬太福音》第14—16章
使徒們聚集到耶穌那里,將一切所做的事,所傳的道,全都一一告訴他。耶穌說:
“你們來同我暗暗地到曠野里歇一歇吧!”
這是因為人多,他們連吃飯的工夫都沒有。
他們坐上船,暗暗地往曠野地方去??墒撬麄兊男袆颖蝗瞬煊X了,有許多認識他們的,從各城步行,預先跑到他們要去的地方。
耶穌出來,看見這么多人追隨他來,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如同羔羊沒有牧人一般。于是耶穌就接待他們,開口教訓他們許多天國的道理,醫治那些需要醫治的人。
不覺天色將晚,日頭快要平西。十二使徒來對耶穌說:
“請叫眾人散開,他們好往四面鄉村去借宿找吃的,因為我們這里是野地。”
耶穌舉目看見許多人聽他講道,里三層外三層地坐在野地里,都沒有吃飯,便對腓力說:
“我們從什么地方買些餅來,招待這些人吃呢?”他說這話是要試驗腓力,原來要怎樣做,他心里已經有數了。
“上哪兒去買呀?”腓力感到很為難,“就是花上200塊銀幣,全都買餅,這么多人,撕巴撕巴,一人還攤不上一口呢!”
這時彼得的弟弟安德烈說:
“這里有一個孩童,帶著五個大麥餅,兩條魚。只是這點東西,分到各人的手里,也不過是一丁點兒呀!”
耶穌說:
“你們叫眾人坐下!”
于是眾人都重新坐在草地上,一排一排的,有50人一排的,有100人一排的,人數光男丁就有5000。
耶穌拿著這五個餅兩條魚,望天祝福,掰開餅,遞給門徒,擺在眾人面前,也把那兩條魚分給眾人。
眾人都餓饑了,因為趕了好遠的路來到這里聽講,一直沒有吃東西。他們接過餅來,大口大口的,往嘴里不住地填,一手拿餅,一手拿魚,吃得香極了。一個一個的,管接管吃,直到吃得不能再吃了,才住了嘴。打著飽嗝兒,把手里吃剩的送回來,交給門徒。
門徒們把碎餅碎魚收拾起來,往籃子里裝,足足裝滿了十二個籃子。
以后在另外的場合,又發生過類似的情形。
許多人聚集在耶穌那里,又沒有什么吃的。耶穌叫門徒來說:
“我很憐憫這些人,因為他們同我在這里已經三天了,現在沒有吃的了。如果我打發他們餓著肚子回家,肯定會在路上困乏走不動,其中好些人是從遠處跋涉來的?!?br>
門徒們回答說:
“這是野地呀,從什么地方能弄到餅,給這些人吃飽肚子呢?”
耶穌問他們說:
“你們有多少餅?”
“七個。”門徒回答說。
耶穌吩咐眾人坐在地上,他拿著這七個餅,祝謝了,掰開遞給門徒,叫他們擺開。門徒就擺在眾人面前。又有幾條小魚,耶穌祝了福,吩咐也擺在眾人面前。
眾人都吃了,并且吃飽了。收拾剩下的零碎,足足裝了七筐子。這次吃餅的人數約有4000。
吃完餅以后,耶穌打發眾人走了,他隨即帶著門徒上船,到大瑪努他境內遇上法利賽人的盤問,又坐船往湖那邊去。
門徒忘了帶餅,在船上只剩下一個餅了,沒有別的食物。
耶穌囑咐他們說:
“你們要警惕,防備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酵?!?br>
“這是因為我們沒有餅吧?”門徒們互相議論著。
耶穌看出來,就說:
“你們為什么因為沒有餅就議論呢?你們還不省悟,還不明白嗎?你們的心,還是愚頑嗎?你們有眼睛,看不見嗎?有耳朵,聽不著嗎?也不記得嗎?我掰開那五個餅,分給5000人。你們收拾的零碎,裝了多少籃子呢?”
“十二個?!彼麄兓卮鹫f。
“又掰開那七個餅,分給4000人。你們收拾的零碎,裝滿了多少筐子呢?”
“七個。”他們回答說。
耶穌意味深長是說:
“這你們還不明白嗎?”
約翰被希律王殺死后,耶穌就來到曠野,許多人跟著他,耶穌給眾人治好病,講完天國的道理后,用五餅二魚喂飽了5000人。后來在加利利的海邊,用七個餅和幾條魚給4000人吃飽。而后帶著門徒,乘船到該撒利亞腓立比去。在船上,耶穌告誡門徒要提防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酵,門徒不懂,最后耶穌一語道破: “我對你們說要防備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酵,這話不是指著餅說的?!遍T徒們這才明白他說的不是叫他們防備餅的酵,乃是防備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教訓。
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是以色列的兩支。巴勒斯坦為馬其頓亞力山大帝國所滅,最后成為羅馬一個小行省的一部分的過程中,希臘人在該地區推行“希臘化運動”。猶太人不斷起來反抗。在動蕩的年代里,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紛紛登上歷史舞臺,前者成為謹小慎微的“君子”,而后者隱居在耶路撒冷成為一伙祭司貴族集團,最后,兩者都成為“希臘化運動”的積極擁護者。耶穌的傳教對他們選擇的生活方式無疑是一個威脅,攪得他們心神不寧?!陡R魰吩涊d過這樣一件事:法利賽人跟從耶穌,發現他吃飯不洗手(行凈手禮),便責其不敬。耶穌答道,凈手不凈心,徒具其禮,乃大不敬。不敬而自詡為虔誠就是偽善。從此法利賽人就成了偽君子的代名詞。當時的猶太百姓生活在羅馬方伯掌理政事的環境里,方伯即稅吏,他們想盡一切辦法搜刮猶太人民,猶太百姓的恐懼、仇恨情緒與日俱增,很容易激憤、被人煽動起來。
五餅二魚這一故事發生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耶穌在這兒宣揚他一貫的倫理原則:凈心,遵奉上帝。凈心就是除去向惡之心,俾清凈心地領受上帝的指示。在《福音書》所記載的事跡中,耶穌或用比喻,或身體力行地向門徒們曉明事理,使他們從無知的蒙昧中獲得智慧。而世上的俗人,往往只看到表面的現象,正如故事中的門徒只看到了餅一樣。耶穌在耶路撒冷大鬧圣殿、在家鄉傳教時不認母親和妹妹,都是極大的冒險行為,這是向人們表明他拋棄表面的形式,忠誠于上帝的決心。人類是無知的,他們如同沒有牧人的羔羊一樣受著蒙蔽而無所適從,正由于這樣,才使得他們或誤入歧途充當幫兇,或冥頑不化,失職向惡。上帝是至知明察而又公正的,自從他創造人并囑人經營世界始,就用盡心思,引人回歸正道,因而《圣經》實際上是講究個人完善的教義?!陡R魰分幸d的形象更成為舉世效仿的楷模。他一生向善,明察秋毫,可貴的是他不囿于原來的基督教教義而對其實行改革:重德不重儀式;反對貧富、職業、身分和種族的區分;講究凈心和心誠,反對虛偽的道學。作為上帝的兒子,耶穌的一生不僅僅停留在宣揚教義、樂善好施上,他還引導人們擺脫無知和蒙昧,正如這個故事用餅和酵作比喻一樣,耶穌常常用比喻曉諭門徒。
《圣經》的價值觀是一元的,那就是向善。在這種價值觀之下,無知無疑會將人們引向善的反面,即惡。正由于無知及由此而引出的惡惹惱了上帝,使得人類不止一次地遭到上帝的懲罰?!盁o知”引起的悲劇是西方人悲劇觀上一種永恒的情愫。在一元論的價值觀念下,無知引起的恐懼和向惡所產生的原罪成為悲劇的內在動力;而在世界多元的觀念指導下,“無知”與難于預料連在一起,似乎幕后的上帝永遠在和人開玩笑,他從不引人直達本質,而是將人引向迷宮,最后迷失方向,但結局卻是注定的。后一種“無知”比前一種更可怕,這是在荒謬感和無奈感支配下的悲劇情愫。而前一種“無知”最后總有見光明的一天,因為耶穌——人子無所不在,時刻提醒未入門的或剛入門的民眾防備“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酵”。
猶太人闔家同吃逾越節的無酵餅是摩西時代傳下來的古俗,表明以色列人離開埃及為奴之地是他們新生活的開始,要根除一切污穢。他們認為酵象征污穢,而吃無酵餅就意味著根除了污穢。耶穌又把酵比作假冒偽善的說教,這給無酵餅增添了新的意義。因此“提防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酵”就是提防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污穢和偽善的意思。
中國記載道教始祖之一呂洞賓事跡的《呂祖全書》中記有“大云會食”之事,與本文耶穌用五餅二魚使數千人吃飽有異曲同工之妙。
上一篇:《經籍、寓言故事·九色鹿》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基督教文學·《圣經·舊約》·亞哈強占葡萄園》原文與賞析